坚决纠治扭曲政绩观 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4-06-20 16:4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党中央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提出具体要求,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作出坚决纠治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安排部署,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权力观扭曲、政绩观错位现象,深挖根源、找准症结、精准纠治,推动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秀的美丽河北。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决好“为何治”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污染防治”纳入三大攻坚战,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纠治生态环境领域扭曲政绩观问题,是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现实检验,是不断开创美丽中国建设新局面的重要推动,是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务实的作风持续抓好贯彻落实。

二、认真对照剖析生态环境领域扭曲政绩观突出表现,解决好“治什么”问题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美丽河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污染防治实现历史性突破,所有设区市全部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十,全省地表水Ⅴ类及以下国考断面全部消除,白洋淀水质提升到Ⅲ类并稳定保持。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抓落实中还存在急功近利、数据造假等问题,必须予以防范和矫正。一是追求片面政绩。不能正确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面对环境污染严峻形势,担心影响本地短期经济发展,不敢动真碰硬严格监管执法,造成GDP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来了、生态环境恶化了。二是追求虚假政绩。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是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环境质量城市排名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重要依据,个别单位和地方不在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却在监测数据上动手脚,人为干扰监测站点工作,空气质量、水质监测数据造假问题还有发生。三是追求眼前政绩。不遵循客观规律和实际,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层层加码,搞运动式治污,不体现差别化和奖优罚劣,平时不作为,急时“一刀切”,影响企业群众生产生活。四是追求表面政绩。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大气、水、土、海洋等专项治理资金量大、面广,部分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重分配轻督导的情况,项目建设未达进度要求和预期效果,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效果不佳,成为“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三、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安排部署,解决好“怎么治”问题

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省纪委四次全会围绕纠治扭曲政绩观作出的安排部署,任务明确、目标精准、路径清晰、措施具体,要凝聚合力、精准用力,将部署要求逐条逐项、不折不扣落实到监督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一是理论武装,强教育。监督督促驻在单位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树立正确政绩观纳入日常教育,作为党组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培训班、专题讲座、主题党日等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将防范扭曲政绩观纳入日常监督谈话、任职廉政谈话和重点提醒谈话范围,强化年轻干部、新提任干部和重要岗位干部日常教育提醒。二是创新方式,强监督。聚焦中央纪委、省纪委部署的纠治扭曲政绩观重点任务,建立《监督清单》和《监督台账》,明确目标要求、工作措施和岗位责任,实施闭环监督,按月复盘复查、检验成效;加强“组组”“组地”联动监督,针对扭曲政绩观突出问题,分批开展调研督导,分类进行专项整治;探索智能辅助、数据分析、监测预警等信息化创新应用,构建科技赋能、源头防控、系统治理的监督格局。三是机制保障,强引导。推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办法,督促各级党组织将“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评重要内容,形成鲜明工作导向;健全问题整治长效机制,督促各级“一把手”动态检视和整改干部政绩观突出问题,定期开展整改情况“回头看”,全面整治问题、消除隐患、防止反弹。四是标本兼治,强惩戒。聚焦监管执法、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审批许可、环境监测等重点领域,探索“室组地”联合审查调查,加强与司法机关、审计等职能部门工作协作,贯通融合纪律、监察、派驻和巡视巡察、环保督察各方力量,加大对扭曲政绩观问题的查办力度,严肃查处损害企业、群众环境利益的典型案件,剖析问题根源,提出监督意见,开展警示教育,办案、治理、监督、教育综合施策。(省纪委监委驻省生态环境厅纪检监察组 魏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