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头条新闻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六
闸,一个村庄的精神图腾
——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的“闸”文化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发布时间:2017-02-01 07:51:52

    【导读】

    一道“闸”把“财”管住,该花的钱开“闸”放过,不该花的坚决闭“闸”关住。

    一个规矩一旦立下,就成了一道石闸,未经全村人批准,任何人不能随便开启,更不能打破。

    闸在,村在;闸在,人心在;闸在,幸福在。

    在衡水市桃城区东部的平原上,曾经流淌着一条名为“朱家河”的古运河,河上有一南一北两个水闸。明朝永乐年间,一户苏姓人家从山西洪洞迁移至此,在北侧闸口附近落下脚来,生根发芽,繁衍开来,由一家而到数户,乃至蔚然成村,故而起名为北苏闸村。

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闸文化”展览馆

水 闸

    在1963年8月之前,“闸”在北苏闸村的眼里,还仅仅是矗立于朱家河上的那座水闸,但在8月中旬的那场大洪水过后,在北苏闸百姓心里,这个“闸”字才渐渐有了特殊的含义。

    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南部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当时平地水深达到了2米以上,洪水过处,房倒屋塌,器物尽毁。在这场水患当中,北苏闸村也未能幸免。全村人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奋起抗洪,最后终于战胜了洪水。但洪水过后,一个消息却在这个村子里引起了不小的议论——村里的账簿被大水冲走了。

    当时,北苏闸村并不富裕,村集体没什么家底儿。但没了账簿,这家底儿就搞不清了。更重要的是,这次账簿丢失动摇了干部群众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任凭你会计再怎么说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没了账目做凭证,你就是长一百张嘴,也不一定能让大家信服。在大水退去后不久,村里就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议论,当时一段顺口溜非常流行:“大队长,小队副,穿的都是条绒裤,有青的,有蓝的,穿的都是社员的。”

    顺口溜传到了村干部的耳朵里,那种百口莫辩的痛只有亲历者才能感受得到,想起当时的情形,一位已经退休的村干部至今仍念念不忘:“太难了,动员群众,一张嘴就觉得没底气,走在街上,当干部的都抬不起头啊!”

    大水过后,全村迅速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这时,一个叫安双山的北苏闸小伙子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安双山生于1943年,是土生土长的北苏闸人,14岁的时候,就曾经作为突击队员被抽调上了石津渠工地,后又转战岗南水库。两次大会战中,他早出晚归,两头见星,人送外号“安大干”,又因为他推的车子总是装得满满的,没人能比,又得了个“大车王”的绰号。

    这样一块“好料”,焉有不用之理?1962年,上级开始让他开始担任小队干部,1965年——1973年任村大队长(村主任)。重任在肩,安双山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个“闸”字。

    在水利工地上,安双山不止一次听技术员说过,闸是重要的水利设施,作用非同小可。有了闸,该放过去的水就让它顺畅通过,不该放过去的坚决堵住。

    作为北苏闸人,安双山听到“闸”字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因为北苏闸就有“闸”。在老百姓的旧观念里,“水”就代表“财”,如果有一道“闸”把“财”管住,该花的钱开“闸”放过,不该花的坚决闭“闸”关住,那该多好啊!

    1965年,刚担任村大队长的安双山,在第一次班子会上,就提出了要建立一道“闸”,一道管住村集体财物的“闸”,一道可以赢得村民信任的“闸”。

    安双山的提议得到了村干部的一致同意,新担任会计的苏双振更是举双手赞成。一接到任命,他就急匆匆地跑回了家里,让媳妇赶紧把结婚时候准备的红被单子找出来。媳妇奇怪地问:“怎么了,当了个会计至于吗?还要举着红被单子在村里显摆显摆?”

    苏双振被气乐了:“你懂个啥?这会计管的是全村人的家当,我得把账目保管好,我寻思着用咱家那床被单子包账本最合适,新的,不容易被虫吃鼠咬,红色还能避邪呢!”苏双振特地加重了“邪”字的语气,他并不迷信,他要“避”的,是歪门邪道,节外生枝。

    从那儿以后,苏双振就成了这个被单子的贴身保镖,睡觉的时候压在枕头底下,外出的时候带在身上,账目多了,苏双振就用布袋子盛好,放在家里的大衣柜里锁好,空闲的时候经常不断拿出来晾晒防潮。

    对苏双振的“包袱皮”,当时的支书安双山有一句非常公道的评价——这包袱皮其实就是一个保险箱,不光保住了村里的家底,还保住了村干部的清白,保住了老百姓们的信任!

“闸”字柜

石 闸

    仅仅有一个好会计还不够,安双山把眼睛放在建立“石闸”上面,他要在村里建立起一系列硬如磐石的规章制度,以此作为北苏闸村稳定发展的基石。

    北苏闸村人,都不会对村里有名的“36本账”感到陌生。从1965年开始,北苏闸村就开始实行财务公开,那时没有电脑和复印机,每个季度,会计就把账目抄在一张大红纸上,让全村人看,三天内谁有疑问都可以找会计问个明白,会计如果说不明白,这笔钱只能自己出。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现代化的办公设备逐渐普及,在保留原有的账目张榜制度的基础上,北苏闸又推出了“36本账”的新举措,每年都会把账目复印36份,发到36个村民代表手里,再由村民代表交给村民传阅,账本不再收回,村民什么时候发现问题,都可以向会计质询。

    财务公开的力量有多大,从一件小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天,村里第二任会计苏文才正在经手一笔钱款,正好赶上供销社送一批紧俏的化肥下乡,苏文才的爱人急着买化肥,手头刚好差5块钱,回家拿怕买不上了,就直接跑到大队部来找苏文才借。还没听老婆说完,苏文才就给硬生生地顶了回去:“我管的钱是集体的,不是个人的,一个钢蹦也不能外借。”

    老婆一听就急了:“你,你真是个一根筋的犟种!”说完转头急匆匆地回家拿钱,等拿到钱回来,化肥也卖没了,气得老婆好几天不答理他。

    如果仅仅把“闸”字用在财务管理上,北苏闸的“闸”也许就不会那么深入人心。在安双山看来,村里的所有事,都应该加上一个“闸”,而这个“闸”要让全村百姓自己来立。无论是当年的宅基地发放、出义务工、办理红白事,还是现在的计划生育、集资建校、缴纳承包费、村庄规划等群众关心的方方面面的事情,全部与村民商量,由村民选出专门的小组负责落实,同时形成文字记录备查。而且一个规矩一旦立下,就成了一道石闸,未经全村人批准,任何人不能随便开启,更不能打破。

    农村红白事大操大办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早在上世纪60年代,北苏闸就成立了红白理事会,红白事简办的规矩一直保留了下来。近些年,村里和农民家庭都富裕了,大操大办的想法慢慢有所冒头。曾经有一户村民,觉得老人上半辈子过得不容易,在老人去世之后准备“大动白”,也就是常说的“披麻戴孝”,成匹的白布已经买好了,吹唱班子也请来了,没想到唢呐刚一响,“大动白”就被村干部黑着脸叫停了,吹唱班子也被“请”出了村子。

    现在,在北苏闸村里和老人们交谈,他们对这项制度能坚持下来还是津津乐道:孩子们的孝心咱领了,村里管得严,孩子也不用碍于面子破费了,好事儿啊!

    北苏闸的规矩硬,关键在于领导班子自身硬,要求村民做到的,班子成员必须先做到。吃亏可以,沾光不行!

    2003年,北苏闸村要修建农田排水渠,工程量很大,由于村里不富裕,经过全体村民商议,决定自己动手,每家分包一段。拿尺子一量,支书安双山和班子一班人的任务量,比普通村民不少半分,而且他们带着头干,排水渠很快就投入了使用。

    现如今,安双山已经退休了,但他仍然是村民推选的支部第一书记。颐养天年的安双山依然关注着村里的变化,不过他不像过去那样操心了,因为他知道,村里的所有人,不管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已经有了一道“心闸”。

农村“两委”干部参观闸文化馆

心 闸

    财务管理上有了闸,干部可以清清白白,群众可以清清楚楚;规章制度上有了闸,陋习可以连根拔起,新规可以蔚然成风;在建设这两座闸的过程中,北苏闸的老百姓心里的闸也树立起来了,他们不仅用闸来衡量村干部,衡量村里的工作,同时也在衡量自己的所作所为,用他们的淳朴善良和正直无私,努力打造出一个现代农民的精神特区,塑造出一个独具自己村落特色的精神图腾。

    70年代初,北苏闸全村没有一眼机井,浇地就靠驴拉水车,一天才能浇一亩地,全村要浇一遍地得需十年!为此,安双山带领支部一班人,想尽了办法,费尽了周折,打灰管井、大锅锥、真空井等,不是水质咸,就是水层浅,要摆脱旱魔的威胁只有打铁管井一条路子。村里没钱,当时打一眼铁管井至少也得一万元,为筹集资金,安双山带头捐了家里仅有的80元钱,钱实在凑不起来,以村支部的名义向全村在外的北苏人每人写了一封求援信,听说要打机井,在外的人们纷纷响应,你10元,我20元,纷纷向家乡表达了爱心,机井终于打成了,这是衡水县城东第一眼机井,就在这一年,北苏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北苏闸人破天荒的每人分得了40斤小麦……

    改革开放以来,北苏闸紧跟党的政策指向,建大棚、开工厂,无论是集体还是村民个人,都富裕起来。腰包鼓了,不叫真富。解决了温饱的北苏人,还要做“精神贵族”。当北苏闸人不再为贫穷而苦恼和压抑时,党支部书纪安双山及时向全村人敲响了精神文明的警钟。他经常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如果一味在物质方面增添砝码,精神就会倾覆。”在他的倡议下,村民出义务工填平了村中的大坑,建起了“一中心一场两室三栏”(村民中心,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卫生室、综合活动室,科普栏、宣传栏、村务公开栏),投资3万元建起了藏书7000多册的图书室,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生态庭院”和“和谐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北苏闸——在这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小村子里,老支书安双山和他的班子成员,用自己四十余年的探索,不断丰富着“闸”的执政理念内涵,外地的先进经验,经过“闸”的洗礼,在这里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为我们展示一个中国基层农村优秀党组织建设的样本。

    打开北苏闸“闸文化展览馆”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一个矗立在四根石柱上的“闸”字形状的柜子,柜子里装的就是北苏闸村从1965年至现在50年间,北苏闸村的各种账目、会议记录,它涵盖了60-70年代的文革时期、80年代的改革开放时期、90年代市场经济时期,直到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时期,涉及党建、计生、经济等各个方面,共计275卷。这些档案有些已经泛黄了,却在灯光下依然闪烁着柔和的光芒,朦胧中更显庄严与神圣。

    这就是一个村庄的精神图腾。

    闸在,村在;闸在,人心在;闸在,幸福在。(衡水市纪委)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一 传统内画传播反腐倡廉正能量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二 鸡年文化说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三 红火过大年,真情暖燕赵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四 汉字里的廉政文化

    省纪委监察厅网站陪你廉洁过大年之五 蔚县剪纸倡导廉政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