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9-03-31 08:37:26
2018年8月,王秋婷(右一)和驻村干部在大湾村民小组召开群众会,对新纳入贫困户进行评定,确保扶贫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资料图片)
车子在凹凸不平的山道上缓慢爬行,一面高山,一面峡谷,虽然车速很慢,但车轮打滑数次,还是让我们因道路险峻而担心行车安全。我们要去的丰收村民小组,位于大山深处,是王秋婷常去的地方之一,这里留下了她青春的脚印。
王秋婷,中共预备党员,云南省大关县纪委监委干部,被追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云南省三八红旗手”。2017年10月26日,王秋婷被单位派到天星镇打瓦村驻村扶贫。2018年11月19日,曾誓言“走遍打瓦村的每个角落”的她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26岁的芳华里,定格在了她倾注心血的一方热土上。
“她走了……”百姓们惋惜着,同事们追思着,让她在打瓦村的点点滴滴越来越清晰。
两个月走烂两双鞋
走在不足一米宽的山路上,雨水的冲淋使行走变得更加艰难,走走停停,停停走走,5公里的山路走起来似乎有10公里那般遥远。尽管小心、谨慎,在一个崎岖的下坡路段,王秋婷还是狠狠跌了一跤。
这是王秋婷到打瓦村后第一次到打堡村民小组走访群众、召开群众会途中的情形,坑洼不平的山间泥路让她真正见识了乡亲们生活的艰难、生产的不易。
“我们家的房屋多处漏雨,石料砖瓦运不进来,想修补一下都困难。”“化肥都是用背架一包一包背回来的,一天也就背两三包。”“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条通往外面的路,哪怕能骑摩托也好!”在群众会上,村民们说不完、道不尽的“道路苦”深深烙在了王秋婷心里。
回来的路上,王秋婷建议“想办法修通公路”。“我们尽快拿出基础资料,多跑跑相关部门,项目问题解决了,修路就好办了。”驻村工作队长王跃阳很支持王秋婷。
在王秋婷和队友们的努力下,打堡、白岩公路在2018年4月纳入了政府的“一事一议”项目。
三个月后,一条5米宽、5.62公里长的公路展现在了打堡、白岩村民眼前。公路的修通不仅打开了村民们的出行路、致富路,也打通了几辈人的“心路”。村民王方顺感激地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条路会修通!”
当王秋婷再次来到白岩,走在宽敞平整的公路上,她写下了“有幸参加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中来,见证那么多的群众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的感慨。
“打堡、白岩脱贫路的打开,有村民们对土地的无偿让出,有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捐资,更少不了王秋婷风里雨里的奔走,水里泥里的呼吁。”打瓦村党支部书记陈开禄的话,没有半点虚夸。为修通这条路,王秋婷和队友们起早贪黑,走村入户,一次又一次座谈,一家又一家协调,一方面调查了解,一方面协调捐款让地。
驻村的最初日子,王秋婷在日记里写道:“2017年11月1日,到村上熟悉情况,了解村情村貌,配合村委会开展工作。”“11月2日,召开党员大会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土地确权工作。”“11月3日,今天第一次开始入户走访宣传,收获颇多,以后要多多走访……”
“多多走访”,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饱含着一名扶贫干部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
王秋婷说到做到。“在驻村扶贫开始的两个月里,我就走遍了22个村民小组,每天平均走2万多步,每天行走使我的双腿红肿疼痛,走烂了我从县城带来的两双运动鞋。”一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内心却十分刚强。
水、电、路,是村民脱贫的三大基础工程。电通了,路的问题也解决了,还有水的问题。打瓦村上环山12个村民小组山高坡陡,非常缺水,一到枯水季节更是无水喝、取水难。于是,“找水”成了驻村工作队员和村干部心中的大事。
为尽快找到水源,王秋婷与大家一道,穿丛林,越荆棘,踏青山,尽管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背,荆棘刮伤了她的臂膀,她还是冲在前。她也不记得上了多少次山,发出过多少次叹息。找到水源的那一刻却让她永远铭记,因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随后,王秋婷又跟驻村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宣传节约用水,与找水村民商议让未参与找水的村民也共享资源,使涉及饮水、用水的几个村民小组达成了“节约用水、共享资源”的友好协议。
在带领村民代表和技术人员实地勘测水源那天,天公不作美,走到半路就下起了大雨,大家都被淋了个全身湿,此情此景,大家却都笑了。
再次回忆那段往事,仿佛“她在丛中笑”,在风雨和酷暑中,她灿烂、美丽的笑容印证了她那“有幸参加到这场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的幸运和为党为民的信念。
“一个也不能少”
1999年上映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一个山区小学生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辍学打工,为了“一个也不能少”的嘱托,十三岁的临时代课老师只身踏上寻人之路,历尽艰辛,最终找回辍学儿童。在打瓦村,王秋婷同样演绎了“一个也不能少”的故事。
2017年9月1日,天星二中正式开学,但初三115班却空了一个座位。同学们知道,这是陈敏(化名)的座位。这么优秀的陈敏去哪儿了?
我们找到了陈敏的班主任曾文兴老师。他告诉我们,陈敏父母在浙江打工,虽然每周都与陈敏电话联系,但见一面却要一年半载,思亲心切的陈敏拿着平时积攒下来的钱,趁着假期只身去浙江看父母了。
谁知,这孩子见到父母后,就再也不回来了。“陈敏的妈妈接二连三打电话让我说服她回校读书。她在全校的排名不错,我也想让她回来读书,可怎么也说不通,她就是不来,家长和我都没办法。”曾文兴老师说。
王秋婷在走访中了解到陈敏辍学的事情,当天就到陈敏家中了解情况。“现在的政策好了,读书花不了多少钱,没有文化,今后打工都难。我们应想办法劝陈敏回来读书。”她告知陈敏的爷爷奶奶来意后,陈敏的爷爷找来了联系方式。
王秋婷联系上了陈敏的爸爸,交谈中也听出了他的无奈与无助。王秋婷句句贴心:“为了陈敏的将来,希望家长全力配合,一起做陈敏的工作。”
眼看天要黑了,王秋婷才回到村委会。在家人的帮助下,王秋婷如愿加了陈敏的微信,增添了她做好陈敏工作的信心。
为了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王秋婷查阅了许多关于留守儿童和辍学儿童的调研报告及心理分析。做足准备后,她以朋友和姐姐的身份与陈敏谈心,消除陈敏心里的芥蒂。
通过一周的交谈,在心理上对陈敏进行疏导,慢慢地陈敏有了返校的念头。此后,王秋婷与陈敏渐渐成了亲姐妹。
2018年8月下旬,陈敏出现在了天星二中,找到曾老师,并主动提出:“我想回来读书!”
陈敏坚定、果断的言行让曾文兴吃惊,也让他摸不着头脑。“去年怎么劝都不回来的小姑娘,怎么一下就想开了?”
此时,原115班已经毕业了,在场的文敏老师将她留在了125班,继续上初三。
采访中,当陈敏得知王秋婷去世后,她天真的脸上写满了悲痛。
“她让我回来好好读书,她告诉我读好书才有好工作,她帮我买笔,送我书本……”在哽咽的声音中,陈敏数说着王秋婷对她的关心关爱。
见她太难过,我们不忍心再细问,让她回教室。出门的那一瞬,她的泪水奔涌而出……
“采得百花成蜜后”
王方明,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帮扶过程中,被王秋婷认为“哥”,他也叫秋婷“妹”。
见到王方明,是在打瓦村委会,当时他正准备随陈开禄到昭通参加王秋婷遗体告别仪式。
他不善言语,也不爱说话。当提到王秋婷时,这位堂堂硬汉的眼泪就开始在眼眶里打转。
王方明家住在深基沟上部,地势较高,土地较少,家里有70多岁的病弱母亲,两个正在读小学的孩子,媳妇在外打工,家里靠他照管,生活极为贫困。
他清晰记得,王秋婷第一次到他家时,没有嫌他家贫,也没说他屋乱,满脸笑容地拿起扫帚就为他清扫室内卫生。
王秋婷得知,王方明养有12桶土蜂,有100多斤蜂蜜在手,而不知如何出售时,甚是欣喜。她高兴地告诉王方明“这就是脱贫的一条好路子”“以后化肥钱有了,孩子的上学钱也有了”。
王方明虽然知道王秋婷的意思,但仍然觉得自己的“宝贝”卖不出好价钱,勉强地笑了笑。王秋婷知道他的心事,也知道这深山里的土蜂蜜是城里人的最爱,直率地说:“这事包在我身上。”
于是,她当起了推销员,“真正的土蜂蜜,130元一斤,顺路包带!”在微信朋友圈里,在与朋友的电话里,在同陌生人的交谈中,她无不谈起此事。
不仅如此,王秋婷还自费购买了一批方便携带、邮寄的包装瓶,当起蜂蜜“快递员”,让王方明的100多斤土蜂蜜全部卖出,收益1万余元。
王方明从心里感激,感激这不是亲妹胜似亲妹的“家门”。不善言语的他要送王秋婷一瓶蜂蜜,王秋婷高兴地推回哥哥的手,“等你明年的蜂蜜卖出了,我再收。”
“没有秋婷的关心帮助,我们家就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2017年10月王秋婷挂钩帮扶他家以来,每月最少入户调查两次,对他一家五口嘘寒问暖,帮他申办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最终让他家成功脱贫摘帽。
而今,蜂蜜未割,秋婷已去,王方明心中的悲痛不知向谁诉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王秋婷和她的队友们捧着一颗对党忠诚、为民尽责的心,奔走山间,察民之情、排民之忧,把群众当成“自家人”,用热血和奉献推进了脱贫攻坚向前迈进。截至2018年底,打瓦村已实现脱贫出列206户,818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7年的3658元增加到2018年的3950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凝聚着秋婷的辛劳和汗水。”王秋婷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典范,也是千千万万纪检监察干部的楷模。2月27日,王秋婷入选中国文明网发布的2019年1月“中国好人榜”。
王秋婷殉职后,云南省纪委监委组织宣讲团,在全省宣讲她的事迹;昭通市纪委监委号召全市纪检监察干部,做王秋婷式的好干部。王秋婷走了,谭云贤、陈吉开、郎磊、吴恂等纪检监察干部纷纷请缨,希望到贫困地区去,到扶贫一线去……(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灵娜 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员 虞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