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10-31 09:14:34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参天大树,是由幼小的树苗长成的。万丈高楼,从平地一层一层建起。无论多远的旅程,皆是从脚下开始的。老子的哲言,道出了一个朴素的道理:伟大的愿景、高远的目标,都必须从基础的事情做起,持之以恒,稳扎稳打,才能实现梦想。
中华民族有一个“天下大同”的梦想,《礼运大同篇》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同世界是一个讲求公平公正的世界。古代思想家对“天下大同”的愿景津津乐道,亦提出通往大同世界的方案。孟子的“仁政”思想,饱含着对“天下大同”的向往与追求,而落脚在十分具体的事情上。
《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回答梁惠王如何践行仁政的篇章,他首先提出了“制民之产”的主张,保障百姓拥有能使自己存活的生产资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消除贫困、使“黎民不饥不寒”的基础上,便可“谨庠序之教”,以礼义教化大众。
先秦思想家荀子有“劝学”之言,他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从一正一反两个角度,共同说明无论是进学还是修德,都要注重积累。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逐渐发展的。在此过程中,会有挫折,会有反复,须矢志不渝,须奋发有为。
享有“书圣”之誉的王羲之,后人赞叹他的《兰亭序》每一个字乃至每一个笔划都气韵生动、令人神往。“书圣”是怎样炼成的?宋代文学家曾巩有一篇《墨池记》,说的是临川城东有一座墨池,相传王羲之苦练书法,以池水洗笔,年深日久竟使一池清水变为墨水,而他的技艺也进入出神入化之境地。
曾巩由此感叹:“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王羲之的成就,并非纯粹依赖天赋,更多依靠后天的努力,在一笔一划的练习中,在不断的积累中,生成自己的风格,实现对前人的超越。
曾巩由羲之勤学一事,延伸到修德。朱熹认为,要领悟万事万物蕴含的道,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就以“格物”来说,“格,至也;物,尤事也”,他认为只有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阶段,逐步积累,才能“豁然贯通”,达到“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境界。(易舜)
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所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伟大事业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立志高远,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道路往前走,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历经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密码。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是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时代课题。
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社论《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提出了当年的三项伟大任务: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及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胸中有丘壑,凿石堆山河。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到处回响着机械轰鸣声、劳动号子声和工具碰撞声,交织成一曲豪迈昂扬的奋斗者之歌。如新绿落地荒原,汽车、飞机、重型机械、精密仪表等一大批新兴工业部门,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一大批新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和军工企业,构成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
“一五”计划开启了我们党以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序幕。自那开始,我国先后编制和实施了14个五年规划(计划)。党的执政愿景、发展构想由此得以具象化,成为实践的指南、行动的纲领。一路走来,一个接一个五年规划(计划),勾勒出人类历史上最宏阔的现代化进程:
“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我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六五”计划、“七五”计划,推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推动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十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十四五”规划推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
始终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目标,从一穷二白到“当惊世界殊”“风景这边独好”,五年又五年,一棒接一棒,这一路,走得那么艰辛、不易,却又那么从容、坚定。
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保障下,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独特的时间观、奋斗观:“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历史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担当和责任”。对时间的信念,对节奏的把握,让中国共产党既志存高远,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矢志不渝,又脚踏实地,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将长远战略转化为阶段性目标,以实施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的坚定不移,扎扎实实将中国式现代化推向前进。
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展望未来五年,眺望2035年,擘画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图景。全会通过的《建议》,准确把握“十五五”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所处历史方位,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对未来5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乘势而上、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又一次总动员、总部署。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学习好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憧憬和挑战,都在激发我们只争朝夕、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
“我们已经走出一条光明大道,我们要继续前行。”中国共产党人崇尚实干。一步一个脚印,一段一段接力,在时间的恒进中积跬步至千里。中国就是这样从过去走来,向未来奔去。(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