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07-18 08:53:31
7月11日,河北省正定县塔元庄村村民在拍摄“全家福”。据了解,从2013年开始,每三年村民们都会聚在一起,拍摄巨幅合影,以此凝聚全体村民的向心力,记录下越来越好的生活。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优良家风如同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家庭的小细胞,也润泽着社会的大肌体。记者采访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王杰。
融入中国人血脉中的精神力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请您谈一下怎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天下之本在家”?
王杰:“天下之本在家”,这一论断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高度凝练了“家国同构”的千年智慧,为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家庭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赓续不断,家庭始终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它不仅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更是文化传承的血脉、道德培育的摇篮、社会稳定的基石。
家庭是品德塑造与社会治理的起点。在这里,言传身教的力量于无声处塑造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孟母三迁”的用心良苦到“岳母刺字”的家国情怀,无数历史典故印证了良好家教环境对人格养成的关键作用。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历经岁月洗礼,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和道德基因,为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滋养。
“天下之本在家”,这一闪耀着历史智慧与时代光芒的重要论断,既是对中华文明“家国一体”思想精髓的传承弘扬,也为新时代家庭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家庭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大力培育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构建育人合力,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教育共同体。深化文明创建,将优良家风培育融入文明家庭、文明城市等创建活动,使其成为全民自觉的价值追求。要大力宣传“好家风育好干部”的典范,深刻剖析“家风败坏致家国俱损”的案例,引导领导干部从严治家,加强对亲属的教育和约束,真正做到“以德治家、以廉立家、以严持家”,筑牢修身之本、夯实为政之基。
唯有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亿万家庭的幸福梦才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频共振、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未来。
好家风润泽着社会的大肌体
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机制”。如何理解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王杰: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代代相传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气质,是浸润于成员日常言行、塑造家庭品格的无形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良好家风不仅影响家庭命运,也关乎社会文明风尚与国家治理效能。
好家风是家庭和谐发展的精神内核与内生动力。家庭是情感依归的港湾,也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好家风正是维系家庭和谐、驱动其健康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家风是价值观的塑造者,作为人生的第一课堂,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奠定家庭成员的价值根基。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俭持家等传统美德,通过长辈的言传身教内化为行为准则,引导家庭成员明辨是非、向上向善。好家风是情感的黏合剂,良好的家风倡导互敬互爱、理解包容,是化解矛盾、增进沟通、维系亲情的润滑剂。它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增强成员的责任感与归属感,提升家庭凝聚力和幸福感。
好家风是不良风气的防火墙,在面临挑战与压力时,植根于好家风的责任担当、互助精神与积极态度,能有效增强家庭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和修复能力,成为抵御外界冲击的坚强后盾;反之,自私冷漠、骄奢淫逸等不良家风则会侵蚀信任基础,激化内部矛盾,导致情感疏离甚至行为失范,成为家庭失和的根源。因此,好家风如同家庭的“精神内核”,是其保持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
好家风是基层治理创新的深厚根基与强大推动力。“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虽生于家庭,其影响却远远超出家门,具有显著的社会外溢效应,是基层治理得以创新和深化的重要基础与动力源泉。淳朴、向善、守法的家风,自然涵养出诚信友爱、遵纪守法、热心公益的公民,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道德根基,显著降低社会治理的摩擦成本。
好家风是治理效能的催化剂,浸润于好家风的个体,天然具有更强的规则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直接转化为参与社区事务、配合公共管理、维护公共秩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极大提升基层治理的效率和认同度。好家风是矛盾化解的缓冲带,家风和睦的家庭更易消化矛盾,减少将家庭纠纷外溢为邻里冲突或社会问题的风险,也有助于在社区层面化解矛盾,维护基层稳定。
好家风是廉洁生态的守护者,对于党员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更是清正廉洁的“防护网”。清廉、严正的家风能有效约束亲属行为,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好家风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好家风培育的公民素养(如诚信、合作、责任感)和社区认同感,是基层探索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新模式,激发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总之,好家风,既是家庭和谐幸福、代代兴旺的“传家宝”,也是基层善治、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它如同无声的春雨,滋养着家庭的小细胞,也润泽着社会的大肌体。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并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千家万户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激发基层治理创新的澎湃动能,为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筑牢最广泛、最深厚、最持久的根基。
以“小家”之清正涵养“大家”之清朗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并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进一步指出:“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督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如何理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的重要意义?
王杰: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是作风建设的内核延伸、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支点,更是传承优秀传统、赓续红色基因、筑牢执政根基的政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必须带头抓好家风,以“小家”之清正涵养“大家”之清朗。
家风建设是政德养成的根基工程,关乎领导干部的清廉底色。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领导干部的家风直接影响其政治品格与执政操守。焦裕禄严禁子女看“白戏”、谷文昌拒绝为女儿安排工作、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这些典范都彰显了家风正则政德立的硬道理。家风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规定“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失管失教,造成不良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必须处分。这一制度设计表明,家风建设已从道德倡导升格为纪律刚性要求。良好家风通过日常教化约束亲属行为,从源头阻断“枕边风”变“贪腐风”、“亲情关”成“沦陷关”的风险。家风建设是公私界限的试金石,体现共产党人的党性原则。要破除“家风即私事”的认识误区。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家风之“家”,既是家庭,更是国家;家风之“风”,既是门风,更是党风。严守公私界限的实践原则,老一辈革命家树立了典范。毛泽东立下“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制定“十条家规”,要求亲属“完全做一个普通人”。习仲勋教育子女“勤俭持家、低调做人”,留下“好名声”重于万贯家财的精神遗产。这些红色家风的核心,正是以公心压私欲、以规矩定亲情的党性淬炼。
家风建设能够凝聚治国理政的精神伟力。家风是社会风尚与国家治理的基石。《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领导干部家风具有乘数效应,一人正则一家清,一家清则一域兴,家风的清正纯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风气面貌。因此,强化家风建设绝非仅仅是伦理要求,更是治国理政的固本之策。习近平总书记以“天下之本在家”的历史智慧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的为民情怀,为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注入时代强音。各级干部都要带头树立清正廉明、公私分明的家风,把修身齐家作为终身功课,以良好家风引领作风转变、涵养清朗政治生态,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不息的“家力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