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07-04 09:07:23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思是即使雄伟高耸如泰山,若是背对着,必然看不见;即使渺小细微如秋天鸟兽身上细毛的末梢,只要仔细观察,也能看得清楚。
无论是面对“太山之高”还是“秋毫之末”,只有真正去观察、去体验、去探索、去领悟,才能获得真知。不亲身实践,永远沉浸想象中,即便是再明显的真理,也可能被忽视。这句古语启示人们,对待事情要亲身去看、要有所行动、要去实践。古人讲“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力行而后知之真”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古代先贤十分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强调要多实践,在不同的人生经历中获取启迪和智慧。“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司马迁登稽山、拜大禹,临曲阜、谒孔圣,游汨罗、吊屈原,搜集素材,开阔眼界,为写作《史记》夯实基础。王昌龄赴河陇、出玉门,所作《出塞》《从军行》《塞下曲》等诗歌脍炙人口,高扬安边报国的热情和壮志。徐霞客三十年来力求“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驰骋万里、足迹广布,著就六十余万字《徐霞客游记》。
苏轼的一生,因命运的波折辗转各地,却在行走中酿就了流传千年的诗意。在黄州,他数游赤壁,挥毫写下《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超然之作;在杭州,为治理西湖,他亲赴现场指挥,将疏浚西湖的淤泥筑成长堤连通南北,解决了水利、民生、生态问题,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佳句;在儋州,他打破“蛮夷之地”的偏见,向黎族百姓学方言、习农艺,记下“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的趣事。
无论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观察,还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追问,或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哲思,皆源于脚踩坚实的大地。看山河大地、感风土民情,让他的创作超越了个人悲欢。
清代文学家包世臣曾如此描述古时的游之“道”:“遇山川,则究其形胜厄塞;遇平原,则究其饶确与谷木之所宜……遇舟子,则究水道之原委;遇走卒,则究道里之险易迂速与水泉之甘苦羡耗,而以古人之已事,推测其变通之故。”正是如此,“则见闻愈广,研究愈精,而足长才也”。
求真务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与独特优势。我们党高度重视实践,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要求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形成良好的作风。
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并生动地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上作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向全党提出系统地周密地研究周围环境的任务,并强调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转变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
在我们党百余年的历史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成果的一次次取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和不断拓展,都是以调查研究为重要前提和依据。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作为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式,对于形成、巩固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调查研究是有“贯穿”性质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代新闻工作者正是依靠调查研究这个法宝,往现场走,往基层走,往新闻发生的源头走,才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新闻作品。
1965年12月,为了采写焦裕禄的事迹,新华社记者穆青一行来到兰考。他们去了县委大院,去了风沙重灾区东坝头,又去了韩庄、张庄等村子。一路上,访问了几十位基层干部和群众,走到哪,群众都满含热泪叙说着焦书记。听着这些故事,抚摸着焦裕禄留下的遗物——一双旧棉鞋、一双破袜子、一把破藤椅,他们泪流不止。穆青立誓:“不把他写出来,我们就对不起人民!”正是因为深入挖掘、深情为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新中国写下不朽的新闻经典,在亿万人民心里播撒了党的好干部“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的精神种子。
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重要标志。这一经验走向全国,离不开记者深入的调查研究。1979年秋收以后,新华社安徽分社的记者们来到小岗实地采访,细致地观察、仔细地询问,与农户一次次促膝长谈,掌握了详尽资料,写出了报告文学《中国,有这样一个村庄》,“小岗大包干”在全国星火燎原般传开。深入调查研究形成的新闻报道,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好文风的基础是调查研究,只有走进基层、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多次强调“短、实、新”,要求把文风作为作风的一个重要方面,切实加以改进。转作风改文风,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基层实情,学习群众语言,使自己的思想和文字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贴近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