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方圆谈丨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常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05-13 08:39:31

北京推出“无事不扰”企业清单试点改革,将风险低、信用好的优质经营主体纳入清单;浙江全面实行“综合查一次”,统筹各执法部门检查计划,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一次到位”;海南上线涉企活动统筹监测系统,赴企业开展调研检查等需预约或登记……近来,针对检查主体多、检查内容多、检查频次高、检查标准不一等现实痛点,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批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旨在尽可能减少对经营主体不必要的“打扰”。

行政检查是行政执法主体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的重要方式,对引导规范企业合法经营、预防纠正违法行为具有重要作用。但在现实中,一些涉企行政检查却变了味、背离了初衷。随意检查、多头检查、重复检查,让企业应接不暇,是以往经营主体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既无法集中精力投入生产经营,同时也影响了一个地方的政府形象和营商环境。甚至还有一些不规范检查突破法治底线,异化为逐利执法、吃拿卡要等乱象,让企业苦不堪言。

规范涉企执法行为,是减轻企业负担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强调,扎实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合民营经济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必将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必要干扰,助力企业轻装上阵,放开手脚谋发展。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杜绝乱检查、随意检查、重复检查,并不意味着不检查、免检查。“无事不扰”,不等于“不管不问”。这其实是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执法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处理好“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不能缺位”与“不能越位”的辩证关系。今年“杭州六小龙”火出圈后,当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吸引不少地方前去“取经”。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对合规守法企业“无事不扰”,逐步成为各地各部门的共识和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营商环境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管理,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规范涉企执法,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党员、干部持续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升级服务方式,提升行政检查的质效,不该管的坚决不管,该出手时必须出手,既能依法有效监管,又使企业“无感”,让“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成为常态。(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