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05-09 09:21:04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同比增长8.0%。图为“五一”假期,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游人如织。新华社发(王跃武 摄)
文化遗产既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物、历史建筑和人类文化遗址等),也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等)。它们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要求,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协调、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工作,他的“文化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自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全社会逐步形成共识:一方面,文化遗产充分展现了古老中国的物质繁荣与精神探索,代表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明,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之基、力量之源;另一方面,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契合了现代中国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有助于城市和地区塑造更立体的形象,吸引更优质的投资。科学规划旅游路线、整合文旅资源,还能推动区域经济的结构优化和长效增长。随着城市功能从居住、办公、交通等实用属性逐步向人文交流、艺术审美、情感归属等文化属性转变,文化遗产将为社会治理提供更丰厚的精神滋养,有效缓解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千城一面”的现象,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对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文明的深切热爱。
早在2002年,习近平同志就在《〈福州古厝〉序》中明确指出:“发展经济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文物,保护好名城,同样也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之间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应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工作方针的前提下,为各方合理诉求提供协商空间。关键在于不断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理念认知,在工作中科学协调、统筹兼顾,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不断提升齐抓共管的能力和协同合作的水平。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既需要专业学者的系统推动,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基层党组织在把控方向、思想动员、凝聚共识、协调力量、开展文物普查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员干部更应勇于担当,及时更新既有的认知体系。无论是对文物、古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的恢复性保护,还是对乡土传统、红色基因、民俗风情、文化地标等地方特色的多维度挖掘,都应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着力打造质量过硬、影响力强的文旅品牌。
践行“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呈现。“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与文明担当的更深刻认识。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把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与当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既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又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历史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一定要完整交给后人。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同时,也要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在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全国许多文博单位“一票难求”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当前文化遗产的受欢迎程度。新一代年轻人在旅行时不但注重硬件设施与配套服务,更期待其中蕴含的“文化味儿”。他们徜徉于山水美景和老街古巷,在历史感醇厚的古建筑前打卡、拍照;积极参与非遗手作、茶艺、书法、绘画等文化活动,热衷于选购文创产品;通过社交媒体分享旅途中的文化体验,也已成为许多年轻人旅游的重要乐趣之一。这一新趋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文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互转化,促进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不过,这也对古城、古镇、古街区的开发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者需要合理把控商业化比例,平衡文坊、商街、俗巷、杂边等的布局,推动商业业态与社区生活的共生共荣,防止商品同质化和低俗化,切实维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走出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文旅之路。
现代科技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激光扫描有助于精准记录,三维建模有助于修复重建,实时监控、数据分析和远程共享则推动了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借助VR(虚拟现实)与AI(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仅能够还原文化遗产的历史环境与真实面貌,还能打造沉浸式的科普、展览与互动体验,带领观众身临其境、“穿越古今”,深切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与内涵。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平台、电子游戏等多种渠道的传播,可以生动展现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和匠人风采,讲述“一座村庄的变迁”“一种工艺的传承”“一位手艺人的一生”等平凡却精彩的中国故事。以情感共鸣的方式呈现文化遗产,不仅能推动文创产品走向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还能将匠人手作场景打造为非遗体验空间,为传统手工业与现代品牌的联名合作创造更多可能。
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归根到底是为了尊重历史、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于《千里江山图》等稀世珍品,如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广大艺术爱好者均可欣赏其精妙细节;通过类型丰富、不断迭代的文创开发,许多经典名画还被融入茶具、折扇、丝巾等日常用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众多古建筑都因文旅产品的热销而受到全球瞩目,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精湛,也感受到了深邃、灵动的东方美学和无比坚韧的中国精神。去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中轴线”,不仅承载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与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也彰显出中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尊严与主人翁意识。这些创新融合使文化遗产自然成为宣传和教育的重要载体,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文化遗产,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
游览古迹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爱好。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凸显了相互交流的必要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要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坚力量,与世界各国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首先需要立足自身,从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做起。只有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在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中融入历史情感与时代精神,才能为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丰厚的思想养料,为推动世界走向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以文化遗产为纽带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具体工作。例如,深化国内外文博机构的交流合作,资源互补、联合策展、定期巡展,让文化遗产展成为“文明使者”;运用现代科技,打造线上“云展厅”,实现文化遗产的跨境共享;围绕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大遗址保护和历史研究等领域,与海内外高校及专家学者建立长期科研协作机制,推进学术互访和人才培养;联合中、小学校主办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探索之旅,增进中外青少年间的友谊和他们对彼此文明的了解;出版多语种的文化遗产图册、书籍、纪录片,推动相关艺术创作与巡演;积极参加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和论坛,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推动制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国际规则。同时,还应在鼓励社会参与、融合匠人精神与科学态度、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等方面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不断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水平和国际传播影响力,为促进不同文明的和谐相处营造更加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式现代化从来都不是故步自封、独善其身的现代化。以文化遗产为纽带,生动讲述中国历史、当代国情,展现文化共生、文明互鉴,其目的在于增进各国、各地区之间的了解与信任,共同分享人类的悲欢与成就。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不仅记录了过去,更面向着未来。人们从中可以反思战争与和平的真谛,消除隔阂、偏见与仇视,携手应对层出不穷的全球性挑战。【周诗茵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世界史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