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5-05-01 08:59:27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
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文的第二部分,深入论述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理论突破,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不断充实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涵养民族精神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物质基础“搭台”,精神文化“唱戏”,对于文化和经济发展的互促互进,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刻的思考:从提出“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进一步强调“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再到在贵州、云南等地考察时指出“文旅融合促进了经济发展,文旅产业要走一条持续、健康的发展之路”,冀望文化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深厚的根基和持久的助推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同实践创新深刻互动的产物,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面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方针原则、最终目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科学指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纲要》第二部分开宗明义,鲜明地提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定的时代中长期保持繁荣强盛的国家,不仅拥有当时强大的物质文明,而且创造出引领该时代的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国家与民族如若缺乏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极大丰富的人民精神世界和不断增强的民族精神力量,就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着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全部成果的总和,这两者互为前提与目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并且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诚如马克思所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的文明体系中,物质文明具有基础性作用,它以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及条件的方式,从根本上决定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其发展也会对精神文明发展提出更好要求。物质生产方式虽为始因,却不排斥文化或意识形态反过来对它起作用。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具有反作用,它的发展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在此基础上,《纲要》进一步指明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不论是“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还是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归结为“硬劳动”和“软劳动”,进而“重硬轻软”的做法,都是有违辩证法的,没有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没有用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个文明”的关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之所以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首先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物质贫困和精神贫乏皆非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要》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也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学习掌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深刻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因此,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另一方面,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沉渣泛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道德领域的界限意识不清,在某些方面呈现弱化和模糊之势,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时有发生。
有鉴于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辩证的观点深刻认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彼此促进、相互作用,使精神文化力量更好地融入社会经济发展之中,确保“两个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相一致;以全面的观点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互为目的、不可偏颇,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以平衡的观点深刻理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紧紧抓住并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两个文明”建设上交出优异答卷。只有这样,才能将精神文明建设切实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全体人民始终拥有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开拓进取的主动精神、健康向上的价值追求。
文化建设蕴含着推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文化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唯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均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皆改善,方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国情,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正本清源中,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作为党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这一伟大实践,并在其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相应之下,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色。
正是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力量,使得文化建设发挥着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统括为一个实践总体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来看,文化建设其独特的中介性力量与再生产作用,助推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纲要》指出,今天,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全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与崇高追求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纲要》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经验,就是正确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精神和文化的地位作用,基于“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两变”理论,从物质和精神两大方面的全面进步来理解现代化;把建设现代化的文化,包括发展社会文化事业、提升人的文化素质、改善社会丰富习惯以及造就社会主义新道德新风尚等,纳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格局中,为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任务的集中概括;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就在于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强调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把握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系统回答如何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深刻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新征程上,我们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康庄大道上行稳致远,必须矢志不渝地坚持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重要方面。《纲要》指出,西方现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资本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务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当今时代,西方国家日益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无法从根本上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不能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求实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极大丰富,走出了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极大地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发展道路的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最终目的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其最终目标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使人们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纲要》强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即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发展势态,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人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的、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物化”的、僵化的、“单向度”的人。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与经济指标、自然生态的和谐、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幸福指数”、“精神生态”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的意义。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是最为活跃的要素,更是最具决定性和创造性的力量,其全面发展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正是在此意义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构成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旨归。
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崇高价值追求,共同富裕又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需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数据指标,诸如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更要着眼于人民的幸福安康。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更好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让人民共享“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果,才能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新征程,要锚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厚植物质基础、夯实物质条件。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纲要》强调,要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协同研究基地 杨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