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清风 | 时穷节乃见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08-07 08:38:42

南宋末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至死不屈。他在狱中写下了传诵千古的《正气歌》:“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临刑之时,他颜色不变,“见闻者,无不流涕”。文天祥在生死之际,面对各种威逼利诱,能做到“贫贱富贵不移其志,死生祸福不变其守”,所展现的正是一个人的高尚气节。

节,《说文解字》释:“竹约也。”本义指竹节,因竹节两头粗,中间细,看上去如被缠束的形状,所以许慎称它“竹约”。竹节的分段界限清晰,自成单元,有一定的规律,又引申指法度、节操之意。明代方孝孺《戆窝记》云:“士之可贵者,在节气不在才智”,可见“节”在古人心目中的位置。

气节,即志气和操守。一个人有没有气节,当他身处穷困潦倒的境地时,更能充分体现。颜真卿传世书法《乞米帖》上书:“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这帖其实是一张借条。当时恰值关中大旱、江南涝灾,为官清正、毫无积蓄的颜真卿生活异常拮据,连粥都喝不上了。这种境况下,颜真卿仍然不向朝廷申要、不向富商伸手、不向权贵低头,而是向志趣相投的同事李太保去借。其凛凛风骨、清廉节操在“时穷”关头尽显无遗。

“人无刚骨,安身不牢。”刚骨要靠气节来支撑。人无气节,一旦遭遇“时穷”骨头就会变酥变软,就会向“敌人”弯腰低头、缴械投降。唯有涵养气节、立起刚骨,做官才有正气、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

气节,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时穷”也好、困难也罢,都能做到不妥协、不退缩,“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1927年5月,“白色恐怖”正笼罩中国。年已50岁的徐特立却在这个时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人劝他说:“革命已经失败了,你还去干什么?给你些钱快走吧!”徐特立气愤地说:“革命成功的时候,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正是因为革命失败了,我们才得干,逃跑算什么!”说罢扔钱而去。

敢于坚持正义,敌人吓不倒、苦难压不垮、诱惑抵得住,这些高贵品质已融入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淬炼成了坚不可摧的风骨气节。长征路上,血战湘江,红34师师长陈树湘重伤被俘。敌人把他放在担架上抬去请赏,陈树湘却从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来扯断,壮烈牺牲;叶挺将军身处狱中时,面对国民党许诺的高官厚禄不为所动,他写诗明志:“我渴望着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竹贵有节,人贵有志。志气和操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一个国家的脊梁、一个民族的灵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当心怀“大我”,在成长中不断砥砺政治气节,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窘境、遭遇什么样的困难、面对什么样的诱惑,都要像竹一样坚韧不拔、刚正不阿,在担当和斗争中补足精神之“钙”,在攻坚克难中养浩然正气、修清廉风骨,做一个顶天立地、有品有节的人。(徐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