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对话丨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07-11 08:57:06

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对话福建省委党校副校长李海星

重庆广阳岛曾一度被规划为商业地产开发区,随着长江大保护的启动,广阳岛“大开发”叫停,按照“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定位重新规划。如今广阳岛跻身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7月9日,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大洋洲镇党员正在“民情赶集工作室”接待群众来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福建省福鼎市纪委监委引导纪检监察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图为近日,该市纪检监察干部在南溪水库走访了解情况。 陈是 摄

《求是》杂志近日刊发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成长为对党和人民忠诚可靠、堪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之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的主要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谋划推进工作,一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本网就此推出访谈——

匡正干的导向,关键是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

记者:政绩观是否正确,不仅影响到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既要做显功,也要做潜功,不计较个人功名,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领导干部应当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李海星:追求什么样的政绩,是衡量一名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也是干部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在主题教育中匡正干的导向,关键是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这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实践中的集中体现。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就要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走那种急就章、竭泽而渔、唯GDP的道路。”新征程上,越是抓经济、谋发展,越要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如此才能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树立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政绩观,顺应发展大势,遵循经济规律,综合比较地区优势,把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风险防范等因素,找准定位、找准重点,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既积极进取,又量力而为,决不能急功近利,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盲目铺摊子、争资金、上项目。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就要坚持出实招求实效,不搞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数据造假。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要把精力放到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上来,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坚决杜绝装样子,只“打雷”、不“下雨”或者“雨点很小”,浮在表面,不真干事、不干实事;杜绝搞花架子,重包装不重实效、重宣传不重实绩、求面子不求“里子”,对实际问题避而不管;杜绝弄虚作假,搞统计造假、数据造假。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就要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又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既要做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追求历史沉淀之后真正的评价。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要分清轻重缓急,既要全面推进,又要突出重点;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对当务之急,要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对长期任务,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里的小算盘,绝不能为了贪图一时之功,搞破坏性开发、掠夺式经营,寅吃卯粮。

《习近平福建足迹》记载,习近平同志到宁德工作之初,没有急于烧“三把火”、忙着上大项目,而是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分析了宁德必经的发展路径,提出“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脚踏实地带领闽东人民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摆脱贫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在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在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发展进程,都应该不追慕自身的显赫,应寻求一点一滴的进取,甘于成为总体成功的铺垫。当每一个工作者都成为这样的‘水滴’、这样的牺牲者时,我们何愁于不能造就某种历史的成功契机?!”这就是对造福人民的政绩观的生动诠释。焦裕禄、谷文昌、廖俊波等好干部之所以被人民群众长久铭记于心,成为全党学习的榜样,就是因为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群众办事,把实事好事做到了百姓的心坎上,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要扑下身子,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

记者: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要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好事实事,要从群众切身需要来考量,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这对党员、干部做好工作有怎样的启示?

李海星:“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党把为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班开班式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以自己在福建工作时的经历,强调要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当年,我在地方工作时,针对一些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群众实际需求的情况专门强调:必须明确好事实事的概念,扶持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富裕起来是好事实事;弘扬社会正气,打击‘害群之马’,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也是好事实事;解决群众衣食住行之苦、生老病死之需,是好事实事;甚至远处僻土深山的群众买不到灯泡、肥皂之类针头线脑的小事,得到我们的关心解决,也是好事实事。”这启示我们,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党员、干部只有与群众肩并肩、心连心,坚持从群众切身需要看问题、破难题、谋发展,才能把他们最急需的、最迫切的问题解决好。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枝叶关情贯穿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生动实践。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谈及往事:“我在福建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看吃菜的问题。福建人说‘三天不见绿,两眼冒金光’,吃不上菜那就是政治,这种意识是很强的。”民生无小事,群众的衣食住行、“开门七件事”,始终是需要关心的主要问题。这也启示我们,看一件事情大小,不能只看其形式和规模,而要站稳人民立场看,带着群众感情看,用群众观点看。很多琐碎的小事,恰恰是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最需要办好的实事。

记者:实际工作中,如何克服主观臆断,防止简单化、片面化等问题出现?

李海星:要克服主观臆断,防止简单化、片面化,必须认真了解人民群众的所需所盼。群众的很多想法,往往不是在那些很正式的场合、当着很多人的面会讲出来的,而是要同他们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听得到。必须把心贴近人民,扑下身子,走到田间地头去,走到生产一线去,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把决策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习近平在宁德》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连家船民是福建最危困的一个群体,一家人挤在一条船里面,一生都在海上漂泊。习近平同志下定决心解决连家船民上岸问题,给他们在岸上建了房子。在房子建好之后,他并没有认为这件事就结束了,又去找船民回访。结果发现,不少船民上岸后又回到了船里。房子都建了,为什么不愿意住在里面?习近平同志走进矮小的船舱,和船民交心,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船老大说:“我们这些人一辈子靠海为生,上岸后只有一个房子,有什么用?”在后来召开的现场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连家船问题,根本的是解决船民上岸、定居、乐业一整套问题,不仅有房可住,还要有业可就。”他提出靠养殖业解决生计问题等具体意见并推动落实,连家船民上岸问题从此得到彻底解决,人上岸了,心也上岸了。

连家船民上岸的故事,为今天党员、干部更好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带来启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倡导“四下基层”,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在福州工作时倡导“四个万家”,即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经常走出机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促进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实践证明,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只有在调查研究中真正摸清群众所需所盼,才能找到排忧解难、为民造福的着力点,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培养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

记者: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班开班式上,谈及如何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时我还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我讲的这些观点,现在也是适用的。”实际工作中,如何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的情况出现?

李海星: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中的《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里谈道:“要提高办实事的水平,讲究办实事的科学性,提倡办实事要有一点科学思考和科学论证。一件事办得是否有意义,有价值,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例如,修了一道堤,人行车通问题解决了,但水的回流没有了,生态平衡破坏了;大量使用地热水,疗疾洗浴问题解决了,群众很高兴,但地面建筑下沉了,带来了更为棘手的后果;这类傻事千万干不得!”重温这段话,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各方面关联度越来越高,各项工作、各类要素往往相互交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动态均衡,尤为考验大局意识、系统思维、统筹能力。有的地方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还跟不上,多重目标约束下的治理效能亟待提高,在一些领域,为了某个单一目标,急躁冒失、无视大局、无视长远,出现了长期目标短期化、系统目标碎片化、持久战打成突击战等问题。这类做法顾此失彼,有可能以留下更多遗憾为代价,导致“旧疾”才去、“新症”又来,“按下葫芦浮起瓢”。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领导干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只有坚持系统观念,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做到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才能不东扶西倒、顾此失彼,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主题教育中,党员、干部应如何把握“强党性”的总要求,在改造思想、锤炼党性中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李海星: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归根到底要靠自觉加强主观世界改造。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要把树牢正确政绩观作为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性分析和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推进整改的重要内容,深刻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等党的创新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剖析政绩观错位的思想根源与现实危害,纠正错位的政绩观,摆正初心,矫正使命,始终保持对权力的敬畏感,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道德修养。

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强化实践、实干、实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摆脱贫困》中《为官一场 造福一方》一文里,习近平同志援引马克思的话“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进一步指出:“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干出成效来”。在福州工作时,他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精神,也是坚持行动至上的生动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蓝图绘就以后,关键在干,不然就是镜中花,水中月。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牢把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和目标任务,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培养真抓的实劲、敢抓的狠劲、善抓的巧劲、常抓的韧劲,不慕虚荣、不务虚功,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搞现代化建设。(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