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精读报告 | 重大科技成果展现十年伟大变革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2-10-17 08:48:47

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指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就在党的二十大开幕前几天,“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此次“天宫课堂”所在的教室,正是我国空间站的首个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

目前,由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神舟十四号、天舟四号组成的空间站组合体,正翱翔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太空。不久之后,随着梦天实验舱的发射入轨,中国空间站即将全面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对科技创新进行了顶层设计,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创成果,建设了一批“国之重器”。

以载人航天为代表,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近年来稳步提升,2022年上升至第11位。

2020年12月17日,随着怀揣1731克月壤的嫦娥五号稳稳降落,中国探月工程完成“绕落回”三步走战略;4亿公里之外的火星,“天问一号”环绕器正在进行环火星探测,“祝融号”火星车已在火星行驶近2000米;2021年10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羲和号”,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

“最近十年,应该说是中国航天承上启下的十年。”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表示,十年前,相比于世界上其他的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在大多数领域是在“跟跑”,而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的中国航天,在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

自主创新,增强自立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0年,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迈进全球服务新时代。

星载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的“心脏”,起初依赖进口,受限多。“关键产品、技术不握在自己手里,就像沙漠里建高楼,没有基础不牢靠。”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下定决心,带领团队攻克原子钟难关。如今,“中国心”跳动有力。

从北斗分步实施的战略决策,到中国特色北斗卫星导航体制的设计,再到星间链路、高精度原子钟等16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克和500余种器部件国产化研制的突破,在国际卫星导航竞技场上,北斗系统闯出了一条独特的探索、钻研、建设、发展之路,诉说着中国人的创新志气和追求。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2022年3月25日,“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二台机组——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

时间回到2015年5月7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正式开工建设。

这一天,令我国几代核电人印象深刻。福清核电5号机组是我国自主建造的第一座三代核电技术反应堆,多项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

中国核电起步晚,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我国启动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的自主研发工作。从基本概念形成,到一系列重大设计和核心技术的研发、试验、验证和攻克,再到工程方案的优化和完善……“华龙一号”技术研发走过了近20年。可以说,“华龙一号”承载着我国几代核电人的自主创新理想,也折射出中国核电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

今年,“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在巴基斯坦全面建成投产。这是中巴两国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携手打造核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举措,更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完善全球科技治理的责任担当。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奔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潮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吕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