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精神述评
来源:新华社发布时间:2021-11-07 08:20:27
巍巍大别山,绵延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区,横亘于神州大地腹地。英雄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两支参加长征的部队源于此。
大别山于中国,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代后来人接续奋进,成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民族复兴的不竭动力。
坚守信念,28年红旗不倒
192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爆发,打响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此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逐步形成。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永不熄灭。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7年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大别山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和22年革命武装斗争不间断的传奇,近百万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
勇当先锋,胸怀全局肯担当
在参加长征的四支红军部队中,有一支虽不是最早出发却最早到达,并实现了长征途中人数不减反增、成功创建革命根据地壮举的队伍。这就是重建于大别山地区的“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
红二十五军勇当先锋、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和伟大品格,深植于大别山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血脉之中。
1947年8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千里跃进大别山。邓小平这样激励部队: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战略展开如同一枚钉子楔入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实现了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
团结一心,朴诚为民守本色
得民心者得天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鄂豫皖苏区能够28年红旗不倒,新四军能够在江淮大地同敌人奋战到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能够站住脚、扎下根,淮海战役能够势如破竹,百万雄师过大江能够气吞万里如虎,根本原因是我们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在大别山精神的指引和鼓舞下,一代代大别山人艰苦奋斗、团结一心,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不懈努力。2018年8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河南省新县、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湖北省红安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4月,地处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金寨县正式甩掉“穷帽”。
如今,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大别山精神正迸发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红旗不倒,火种绵延。大别山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把革命先烈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新华社记者 孙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