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廉洁河北>
初心照亮幸福生活

——旗帜引领河北筑梦·民生篇

来源:河北日报发布时间:2021-06-30 08:54:42

时间无言,却能书写壮丽的历史。

从李大钊“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的宗旨,再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人民立场的信念一脉相承。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奋斗史。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初心如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初心不改,砥砺前行,交出了一份写满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答卷。

这是温暖人心的答卷,民生保障力度前所未有——

从把就业摆到突出位置到织密织牢社会保障网,从努力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到全面推进健康河北建设、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这是激动人心的答卷,民生改善幅度前所未有——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腰包鼓起来,笑容挂上来,幸福溢出来,万千百姓的一张张笑脸,成为小康路上最美的风景。

始终如一的初心:

为人民谋幸福

6月25日,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正在举行。展馆二楼,一座高99厘米、重252公斤的青铜鼎吸引了不少参观者的目光。

这座鼎名为“告别田赋鼎”,出自石家庄市灵寿县农民王三妮之手。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他铸了这座鼎,纪念千年“皇粮国税”终成历史,感恩党和国家的惠农好政策。

一座鼎,代表民心,更是见证。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综观中国历史,没有一个党派,能把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领悟得如此深透——中国共产党领悟到了;没有一个党派,将千百年来束缚于土地上的农民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究其原因只有一条: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党,想人民之所想,谋人民之所盼。

20世纪早期,亿万中国人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挣扎。在人民的深切期望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入党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誓言为人民的自由、民主、幸福而奋斗,随时随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牺牲者无数,其中包括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时代主题在变,但始终同人民在一起,坚持厚重的人民情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党永远不变的初心。

这一初心,大写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时代——

在西柏坡纪念馆,有一面绣着“土地回老家”的锦旗,这是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召开后,分到土地的平山县下盘松村农民敬赠给中央工委的。

土地回家,天下归心。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缺衣少食的情况下,心里却总挂念着百姓的饥饱冷暖。“打土豪、分田地”的政治主张,“土地法大纲”的制度设计,把劳苦大众一步步从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

这一初心,也大写在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建设中——

民以食为天。新中国百废待兴,首先面对的是粮食短缺。有了土地的农民最渴望的是填饱肚子,告别饥饿。

1977年一个窒闷的夏夜,大名县万北村。面对粮食亩产只有64公斤的尴尬收成,万北一队冒着风险,作出“分田到户”的创举,比安徽小岗村整整早了一年。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也是在这一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走向普及。2017年中共十九大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农民积极性被极大激发,粮食生产能力和潜力如火山喷发般奔涌。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3796万吨,连续8年稳定在3500万吨以上。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气势磅礴的奏鸣曲振奋人心。

这一初心,更大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6月26日,正定县塔元庄村,同福乡村振兴示范园的智慧农场内,一排排A字架追光塔,慢慢旋转着,引得游客一声声惊叹。

把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塔元庄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完善,关联行业飞速发展,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提前迈进了小康。

从土地改革圆梦“耕者有其田”,到家庭联产承包实现“耕者有其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激荡“耕者有其福”,这些发生在黄土地上的故事,印证了一个道理——

一个国家以人民作为发展的价值尺度,一个政党把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一以贯之,必然凝聚起最大的共识,激发最强的力量,共同书写壮丽史诗。

在河北,过上幸福生活的,又岂止是塔元庄村民。2020年,全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0%以上分别下降到26.9%和29.2%。

始终不渝的信念: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河北连续三年在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综合评价中均获得‘好’的等次,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是我国创造人类减贫奇迹在燕赵大地的生动实践。”

6月16日上午,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庆祝建党百年河北专场新闻发布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用具体的成效、翔实的数据,展示了河北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历史性成就。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这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千年梦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百年拼搏。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2年岁末,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顶风冒雪来到老区、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合一的阜平县,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

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当时的河北,有45个国定贫困县、17个省定贫困县、7746个贫困村,脱贫攻坚难度大、任务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

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汇聚磅礴力量,攻克千载难题。

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齐攻坚。

上任伊始,王东峰就到阜平县调研,亲切看望干部群众。他带头遍访62个贫困县,一次次深入基层、访贫问苦,一次次倾听民声、广纳民意。

他和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担任省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分别包联最困难的市县,其他省级领导全部承担包联任务,市县乡各级领导干部一级包一级,一级帮助一级解决问题。

因地制宜“开药方”,精准发力“拔穷根”。

啃下深度贫困地区“硬骨头”。我省从扶“面”到扶“点”,从“大水漫灌”到“定向滴灌”,将政策、资金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构建了全面覆盖的包联体系。

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全省各地找准症结、精准发力,突出产业、就业、科技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能力。全省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全覆盖,涉及7市35县(区)的30.2万名搬迁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安置,“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彻底解决。

尽锐出征战贫困,真抓实干印初心。

8年间,全省6.1万名驻村干部和1.6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了“太行山新愚公”李保国等一批甘于奉献和牺牲的优秀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鲜红的党旗始终高高飘扬,向人们昭示:有了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迈向美好生活的底气和信心。

千年夙愿,今朝梦圆!

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7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6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历史上首次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河北与全国一道,大踏步迈向小康社会。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大力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新的成效。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我省牢牢扭住产业发展“牛鼻子”,突出全省12个主导产业107个特色产业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解决了产业的问题和就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扎实推进300个特色小镇建设,1000多个“美丽乡村”齐头并进,1073个农宅空置率50%以上的“空心村”全部完成治理,让百姓住得安心,过得舒畅。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在河北,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铺展。

始终不懈的奋斗:

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

又是一个优良天!6月20日,省会石家庄天朗气清,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份美好。

空气质量事关民生福祉。我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控车、增绿,蓝天保卫战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2020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4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8%,实现了2013年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坐标不断更新中国的民生方位。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的衣着从“黑蓝灰”到“个性化”,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狭窄蜗居”到“保障住房”,人民群众有了空前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河北民生答卷提出新的时代考题。

人民的向往,前进的方向。

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省委、省政府锚定解决人民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连续4年滚动实施20项民生工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着力办好10件民生实事,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用力托举起百姓“稳稳的幸福”。

“稳稳的幸福”,来自于“饭碗”端得更牢了——

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稳如磐石。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着力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5.9万人。

“稳稳的幸福”,来自于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少了——

困扰家长们多年的“三点半难题”终于得解;城镇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提高到100%;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59.9%和104.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74元……一件件“关键小事”落地生效,给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稳稳的幸福”,来自于城乡居住环境变美了——

唐山市祥富里社区是大地震后建设的第一批安居工程小区,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专门到这里看望居民。

因年代久远,小区许多设施老旧落后、功能不全,2018年该小区列入唐山市首批老旧小区改造名单。经过改造后的祥富里社区统一规划了停车位,增设了健身娱乐设施,灯亮了、路平了、环境好了。

2018年到2020年,全省累计开工棚户区改造80.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6311个,启动城中村改造882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改造农村卫生厕所905.74万座,3.6万个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有效管控,城乡居住环境持续改善。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瞄准的是短板,解决的是痛点,体现的是担当。

特殊的2020年,更加彰显“人民”二字的分量。

生命至上,在所不惜。上至86岁的老人、下至1岁的孩子,不放弃每一位新冠肺炎病患;一些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费用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人民至上,全力以赴。1100名医疗冀军驰援湖北,1.4万多名医务工作者和疫魔展开殊死较量,490多万名党员争当先锋模范,在大战大考中展现河北担当。

不忘初心,方能守好江山;勿忘人民,方能开创未来。这是百年大党生生不息的奥秘所系,也是新时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进入“十四五”,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人民至上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我省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记者 贾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