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纪检监察机关精准监督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1-01-02 08:23:16

喜摘贫字贴福字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贫困户交通、住房安全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图为该县江南乡村民庆祝自来水通到家门口。(大化县纪委监委供图)

“轰轰轰!”1月1日上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大化瑶族自治县江南乡龙凤村龙扣屯岩简新居移民安置点里,不时传来机械施工的声音。

龙凤村是大化县纪委监委的扶贫联系点,共接收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的49户贫困户。“之前几次下雨,地上排水有点慢。收到搬迁群众反映后,我们跟县里申请了新修下水道项目,这几天都在加紧动工,等完工后排水就不成问题了。”该县纪委监委派驻龙凤村第一书记韦雄文介绍说。

参与施工的群众中,村民卢吉元干得尤为起劲。卢吉元现在的家是栋二层的钢筋水泥小楼房,125平方米的面积很是宽敞。“没想到自己能住上那么好的房子。”每每谈到自己从大山搬进新家,卢吉元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刚脱贫不久的大化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卢吉元一家以前就住在村对面的半山腰上,房子上面住人,下面是羊圈,每逢下雨就到处漏水,一年四季家里都是牲口的味道。卢吉元长年在外乡打零工,挣不到几个钱,无力供养两个还在读书的孩子。

成为龙凤村联系单位后,大化县纪委监委不断督促推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22个自然屯全部通路,实施危旧房改造163户,易地搬迁93户。建成家庭水柜120座,10个集中供水池,免费安装净水机214户,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和饮用水安全问题。同时,驻村工作队注重调动群众自力更生的能动性,积极发展以鸡、牛、羊和杂粮杂豆为主导的种养产业,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经驻村工作队推荐,卢吉元还去南宁师范大学学习了肉牛养殖技术,在家门口的养牛场做了一名技术工人,每个月有2400元的收入。村里还给他提供了一份生态公益林的养护工作,每个月又能拿830元工资。有了新房子,又有了技术,卢吉元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不管养牛还是养鸡养鸭,只要有工作,我都干,好好干!”

在卢吉元的新家门口,挂着一对红灯笼。“新年了,那么好的房子就要挂上新的灯笼,让生活红红火火。”卢吉元找到县纪委监委驻龙凤村脱贫攻坚突击队队长杨干稳,请他为自己家写了一副春联:喜摘贫字贴福字,不忘初心向党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段相宇 通讯员 王英睿 韦江娜)

牛气十足日子旺

2020年12月3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马建乡张湾村农户张岩正在为自己养的牛梳理牛毛。王科军 摄

“家牛要过冬,草料第一宗。”寒冬来临,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马建乡张湾村农户张岩一直忙活着往牛棚里拉草料,喂养自己家17头膘肥体壮的肉牛。

西吉县是西海固地区最贫瘠的县区之一,去年11月刚刚实现脱贫摘帽。张岩早年一直在内蒙古务工,供两个孩子在县城读书,生活颇为艰难,一家人住的还是破旧的土房。近年来,在扶贫惠民政策扶持下,西吉县农村的面貌越来越好,在外奔波的张岩决心回家发展,摆脱贫困现状。驻村帮扶干部了解到张岩家的实际情况后,动员他借助政策扶持发展养牛产业。

2018年,张岩贷款买来2头牛,并且托管代养了8头牛,托管代养的牛犊和相关补贴都属于自己。一年下来的收益让张岩尝到了甜头,第二年他就将托管代养的牛买回来自己养。2020年,西吉县纪委监委牵头成立8个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组,督促各帮扶单位党组织压实政治责任,强化工作力度。在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张岩家牛存栏数已经达到17头。

养了这么多牛,养殖补贴也成了张岩的重要收入来源。为保障扶贫惠民资金使用安全合规,西吉县结合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目标任务,建立并推行“443”(驻村工作队等四支队伍相互监督、村民大会等四种方式公示公开、电话邮箱等三种渠道监督举报)监督制约机制,让扶贫惠民政策在阳光下运行。西吉县纪委监委围绕“443”机制各环节落实,对主责单位和责任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强化扶贫资金监督检查,确保每一笔国家补贴资金落实到户。通过县乡村三级验收,去年张岩享受到了政府2万元的养殖补贴。

现如今,张岩家住着新房,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每年还有学费减免和各类助学金资助,完全没了后顾之忧。张岩说,他现在就一心一意发展养牛产业,不仅购置了铡草机,修缮、扩建了棚圈,还在手机上学习最新的养牛技术,未来计划通过品种改良逐步增加基础母牛数量,将牛存栏数发展到50头。同时,他还积极带动村里其他农户发展养殖业,通过规模化养殖提升产业竞争能力,跟乡亲们一起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牛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段相宇 通讯员 王科军)

佤族鼓声迎新年

1月1日,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的杨彩芹夫妻俩在家中制作大米粑粑,售卖给到家里参观的游客。(腾冲市纪委监委供图)

“假期即将到来,会有更多游客来到村里,你们如何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文明旅游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安全?”

2020年12月31日,朝阳初升,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纪委干部早早来到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实地了解节假日疫情防控情况。时下虽已深冬,但在村口已有游客开始排队进村。

在村子里,家家户户也早早起床忙碌,准备迎接今天的游客。在他们之中,大米粑粑制作专业户杨彩芹正在准备做大米粑粑的第一道工序——泡米。

司莫拉,在佤语当中寓意为“幸福的地方”。但在前些年,由于土地零碎、人均耕地面积少,缺技术、产业发展上不去,村民们的生活与“幸福”还有距离。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回想起村里之前的情景,杨彩芹记忆犹新。作为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养家糊口,她只身一人前往外地打工,洗碗、当服务员、进工厂……“最难的时候,每个月领了2000块的工资,只敢给自己留50块的生活费,其余全部寄回家。”

近年来,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和帮扶下,当地大力发展产业、实施道路硬化工程及人居环境提升,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扶贫领域专项督查,着力发现并解决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如今的司莫拉,泥水路变成了水泥路、篱笆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瓦房,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还发展成了国家3A级旅游景区。

随着司莫拉佤族村入选“2020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杨彩芹也不再外出打工,夫妻俩通过参加寨子里的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自家新房外的庭院里专门销售司莫拉的传统美食——大米粑粑。

来往游客的增加,让杨彩芹一家的粑粑生意越来越红火,一年下来,销售收入突破了12万元。最近,她正在政府的帮助下申请贷款,准备开个农家乐,把生意做得更大一点,“日子过得像大米粑粑一样甜”。

“通过充分挖掘本地秀美自然风光和佤族文化优势,发展万寿菊种植、生猪养殖、乡村旅游,让贫困群众获得稳定可持续收入。”清水乡纪委书记周家健说,通过走访,进一步了解村民的收成和困难,在新的一年,要继续用严明的纪律守护好群众利益。

在佤族民俗文化陈列馆的大门口,一名游客拿起鼓槌,对着木鼓,敲响了“三声鼓响”,旅游引导员大声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海升平”,那鼓声悠扬悦耳,振奋人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通讯员 杨艳 李维杰)

渔事忙碌笑颜开

1月1日,福建省霞浦县北壁乡河山村村民陈月钗在整理渔具。(宁德市纪委监委供图)

1月1日,天刚亮,在福建省霞浦县下浒镇外浒沙滩上,北壁乡河山村村民陈月钗将一根根麻绳整理有序,又在上面系上细细的海带苗,准备和村民们一起运上渔船,投放到养殖区里。虽然寒风刺骨,陈月钗却干得热火朝天,忙碌的渔事让她喜笑颜开。

陈月钗的丈夫2016年去世,她独自一人带着四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以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微薄的收入支撑不起子女的学费,2018年被列为贫困户。

“我是新上任的北壁乡纪委书记,是你家的帮扶责任人,现在家里情况怎样?还存在哪些困难?”2019年8月,北壁乡纪委将陈月钗确定为挂钩帮扶对象,并由乡纪委书记张国煜结对帮扶。

了解情况后,北壁乡纪委很快根据陈月钗家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帮扶计划:先帮助她争取小额贴息贷款,并且介绍其到外浒村的一家海带养殖加工厂打工,提高家庭收入,而后再帮助她的四个子女申请助学补助,减轻学费压力,并将该帮扶计划详细记录在她的扶贫帮扶手册里。

联系乡农村信用社申请3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参加农技培训班学习海带养殖技能……随后的日子里,一项项帮扶措施逐一落地,在乡纪委的帮助下,陈月钗还投入3万元入股下浒镇一家海带养殖加工厂,并在该加工厂从事海带养殖工作,每个月固定工资有2000元。如今,陈月钗一家年人均纯收入达7520元,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

“孩子有学上,大人有活干,我的心里就踏实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看到孩子们认真努力学习,我每天干活都特别有劲,我相信新的一年会更好。”陈月钗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通讯员 何焱红 蒋塑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