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0-12-25 15:21:33

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要抓好的八项重点任务,排在首位的就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此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作为专章部署,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必须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对科技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推动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和谋划部署是一脉相承,也是与时俱进的。

1956年1月,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毛泽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

这一年,中国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十二年科技规划”,以“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拟定57项重大任务。规划的主要任务,除基础理论一项外,都于1962年提前五年完成,为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1963年制定了“十年科技规划”,安排重点科研项目374项,规划了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最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和运用。仅三年时间,就取得“两弹一星”、电子计算机、射电望远镜等一批重要成果。

1978年3月18日,全国科学大会开幕,5586名科学工作者汇聚北京。“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邓小平的讲话极大鼓舞了科技工作者。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迎来了科学的春天。此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中国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对科技工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推动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让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强调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重要部署。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三步走”战略,计划于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同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我们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提高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二十九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十四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科技力量迅速进入“战时状态”,全力开展科研攻关,聚焦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疫苗研发、病毒溯源和传播途径、检测试剂、动物模型等5大主攻方向,取得一批务实管用的重大科技成果,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让重点机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主体、其他单元能力的提升

12月23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带着月球“土特产”顺利“回家”,标志着中国航天科技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工程师周志成院士看来,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大协作是航天重大工程成功的根本保障。“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中央领导,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一个关键变量。深度参与并赢得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竞争是我国未来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的重大机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下,我国仍存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深刻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选择。”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影说。

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和瓶颈制约,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是催生新发展动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与劳动边际效率的下降,是初始生产要素红利逐渐见顶的显现,而科技创新是阻止这一下降最有效的手段。”张影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进行持续的科技创新,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是我国宏观经济能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的必要条件。

从世界竞争格局的发展演变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强国提升科技实力的有效路径。近代以来,登上世界科技舞台中心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美国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开展基础性、前沿性和战略性的跨学科研究,并从武器研发扩展到能源、信息、材料等重大科学前沿,出现了互联网等诸多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中科院院士白春礼说:“在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让重点机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助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布局,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主体、其他单元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切实做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各项任务举措的贯彻落实,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强大科技力量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系统建设与发展的26年,也展示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方法论。参研参建的400多家单位、30余万名科研人员的协同创新实践说明,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力。

“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复杂性,需要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统筹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和国家规划体系优势。”张影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发挥好重要院所高校国家队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家、高校、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国家是‘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院所高校是‘国家队’,企业则扮演‘主体作用’。”张影说。

致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技自立自强的中国,并不自我封闭、自我隔绝。“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促进科技开放合作,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次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作视频致辞强调,中国将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人才是第一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必须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国内人才培养,使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完善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机制,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要规范科技伦理,树立良好学风和作风,引导科研人员专心致志、扎实进取。

“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潜能有效释放出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认为,必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的环境和服务水平,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使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加快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为人才创造更好的平台;善用“揭榜挂帅”的开放式创新机制,不断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有效集聚国内外创新人才,实现全球创新资源和人才的有效整合;营造一种追求卓越、敢于超越的氛围,提升科技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实现更多使命驱动的科研和更具超越性的创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