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深度关注 |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0-11-07 08:29:47

塘栖村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城郊结合部,曾是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塘栖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感增强。今年10月1日,塘栖村举行了一场迎国庆“全村总动员”的“千家福”活动,全村4000多名村民参加拍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出新部署。

回眸“十三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中国前行的每一步。展望未来,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如何让每个人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共产主义的宏伟构想,正是为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求生产力全面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其次,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生产关系全面发展,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生产关系不再制约生产力发展。最后,人的全面发展还要求人作为主体自由而个性地发展,每一个人的主体活动都处于发挥独特个性、潜能的自由状态,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人的自由与社会的自由高度统一。

在中国的现代化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新中国的成立,让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了独立的政治权利、应有的人格尊严和基本的生存权利,人的全面发展有了基本的条件。这一时期,中国主要侧重于通过政治革命实现对人的解放、重视人的个性发展,来实践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跨越。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体制改革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扩大开放融入世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社会关系。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休闲方式、交往方式等,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价值取向贯穿于治国理政实践之中,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十三五”期间,我们党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历史性进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书写了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光辉篇章。

“无论是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还是通过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的价值判断标准,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宏达表示。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有物质的丰富,更有精神的充实;不仅有福利的改善,更有权利的拓展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人是决定性因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国民素质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潜力。

“‘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正是这一核心理念指导了五年规划的制定、编制和实施的全过程,成为增进全体中国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路线图。

回顾“十三五”,民生答卷上写满了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2015年底,我国有5433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数西部省份的贫困发生率超过7%,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十三五”前4年,我国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末的5.7%下降至2019年末的0.6%。当前,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正进行挂牌督战,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的冲锋。

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民生福祉明显改善。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0733元,剔除价格因素后约为2010年的1.98倍,预计2020年底可以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2019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4.4%,完成或接近完成“十三五”规划期末60%和45%的目标。

民生工作实现“从有到优”,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五年来,我国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6000万人,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213万人;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清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近3000万老年人享受高龄补贴;2019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5.6‰,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升至77.3岁,居民健康素质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切实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权益保障的新需求。这五年,民主法治与时代同步、与改革同频,一批重要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相继制定,通过民法典、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疫苗管理法,修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一系列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法律制度不断制定和完善,中国人的权益和权利得到更为全面而有效的保障。

物质生活殷实了,人民还要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十三五”以来,我国文化产业迎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89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33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530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494747个。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1%、99.4%;人均图书拥有量7.29册(张);博物馆总数达5535家。全国电影院线拥有银幕69787块,银幕总数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今天的中国人,不仅有物质的丰富,更有精神的充实;不仅有福利的改善,更有权利的拓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教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为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刘宏达说。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强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提出新要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强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推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把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规划部署。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总体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体方案》就是要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上海市教委电教馆馆长张治认为,教育评价改革,就是要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引导各级教育机构和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葛延风表示,“可以说,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意义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十三五”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运行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葛延风分析称,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碎片化特征突出、部分项目的保障功能不足、部分保障项目面临较大财务压力、管理水平不高、社会力量和市场作用发挥不足,必须进一步改革完善。《建议》直面问题,就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明确目标。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中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其过程必然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适应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继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更坚实的物质、精神和社会制度保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要不断制定新的阶段性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沿着正确的道路往前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十四五”规划建议。

打开《建议》,一条条“干货”令人振奋:从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到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一系列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策部署,搭建起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点燃了千千万万“追梦人”的动力,也给“追梦人”提供了更多保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步步走近,新时代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精神和社会制度保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无疑就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破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行动指南。”刘宏达表示。

这是一个亿万人共享发展成果的时代。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社会,人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既是社会活动的结果,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必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就中华民族更加光辉的未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