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20-03-26 08:22:53
据媒体报道,时下一些地方在计算贫困户收益时陷入“算账焦虑”。按照要求,贫困户的收入要有明确的数据结果,但过分追求数据填报将给扶贫工作带来困扰。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临近扶贫验收,如何实事求是做好数据统计、确保脱贫质量,检验着我们工作的成色。
收入数据不仅是贫困户能否脱贫出列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制定政策的依据,来不得半点马虎。但现实中却面临种种困难:一些不进入市场销售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产品,收入很难衡量;因为市场、天气等不可控因素,一些产业扶贫项目效益存在变数;少数贫困户仍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收入虚报少报,等等。这些困难的存在,让收入统计工作占用了扶贫干部大量精力,来回填表也使得部分贫困户心态发生变化,给统计工作增加难度。
破解“算账焦虑”,需要对扶贫考核做好统筹,避免标准不一、模棱两可,指标设计也应因地制宜、接地气,多听取扶贫干部的意见建议。扶贫干部要将帮扶工作做到实处,不能平常难见人影,见面就问收入。要多到贫困户家中嘘寒问暖,当好增收节支的“家庭顾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才会赢得理解、便于沟通,不至于让贫困户认为扶贫就是“算账”。这既是工作方法,也是群众路线和宗旨意识的体现。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收入统计上自说自话,不管贫困户是否认可就“一分分抠”,甚至玩“虚假脱贫”的数字游戏,否则,群众不满意,工作也没有公信力。
收入数据只是衡量扶贫成效的标准,帮助贫困户过好日子才是扶贫目的。不能为了算账而算账,要设身处地真扶贫,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多帮助发展产业,不断将蛋糕做大、做持久,这样算起账来才更有底气。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个道理不仅要向贫困户讲明白,也要装到扶贫干部心里。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不能有“算完账就过关”的心理,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户在致富路上走得更稳,防止因收入缩水或支出骤增而返贫,让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算好扶贫账不仅是个技术活,背后更连着群众立场和工作作风。群众心里自有一本账,心里“账本”算好了,收入账自不难算。广大党员干部要捧着一颗初心,脚下多沾泥土,多为帮扶对象着想,以扎实过硬的作风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邵家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