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流动的中国更有活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9-12-30 08:26:17

人的流动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行进的中国呼唤流动的力量。近日印发的《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围绕创造流动机会、畅通流动渠道、扩展发展空间、兜牢社会底线作出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要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意见》首次构建了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政策体系框架,这是“流动的中国”又一个清晰路标,为人才社会性流动松开了“紧箍咒”。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已经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无论是城乡、区域之间,还是行业、职业之间,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流动中实现了个人价值、创造了社会价值。可以说,没有城乡之间的闸门大开,就不会有几亿人流转逐梦;没有人才的追寻奋斗,就难言美好生活的临近。一言以蔽之,没有人才的流动,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关于劳动力和人才的社会性流动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一纸户口难倒英雄汉”,一本户口簿,牵动着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等方方面面,牵引着人才流动的方向。《意见》中“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打开了更多人的“梦想之门”,将会让城市和个人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可以说,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利于释放和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保持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大局的长期稳定;有利于创造更多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机会,增强个人通过努力奋斗改变命运的动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当然,落户门槛的降低,人才流动的加大,势必带来城市公共服务的压力。城市管理者要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用前瞻性的思维去谋划城市的未来发展,一方面,城市要为包括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在内的所有居民提供普惠、均等、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特别是要健全兜底保障机制,防止社会性流动失衡弱化。另一方面,不能因为人口的增加而导致抢学位、抢车位、抢座位、抢床位等等问题发生,这都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能力和智慧。所以,有必要提前问一问:人才流动来了,有关方面都准备好了吗?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话鼓舞了多少追梦人的斗志,温暖了多少奋斗者的心!一年即将过去,随着改革深化,流动的中国将更加生机盎然,追梦人的脚步将更加铿锵有力。(乐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