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8-11-25 07:52:13
著名的秦腔唱段《白玉钿》中刻画了这样一位钦差大臣: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惩治各类贪官污吏;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杜绝种种请托贿赂……他就是元朝名臣苏天爵。
苏天爵(1294-1352年),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24岁经科举走上仕途,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在30多年的宦海生涯中,苏天爵任职次数最多,时间最长,取得成绩最大,最受世人称道的是他在监察工作中的所作所为,并最终为他赢得“苏青天”“元代包公”等美誉。
“虑囚”湖北 声名鹊起
元至顺二年(1331年)十一月,苏天爵由翰林修撰升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这也是他首次任监察官。
翌年正月,苏天爵奉命到湖北道虑囚。所谓“虑囚”,就是重新审查、记录狱中囚犯的罪状并加以核实处理的制度,类似今天的复核、申诉制度。当时的湖北道所辖范围包括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所统地大以远”,而且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很多。即便对于经验老道的监察御史,这项工作也是相当有难度的,可初次从事监察工作的苏天爵却取得了成功。
在三四个月时间里,苏天爵行程数千里,“不惮山溪之阴,瘴毒之所侵加,遍履其地”,复审狱囚达数百人之多。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对案卷仔细核对,通过他的认真复查,数百起错案、冤案得以纠正,许多无辜百姓获释。
常德一带及至长江两岸的百姓对苏天爵十分爱戴感激,有民谣传曰:
不鸣锣来不开道,入府进县静悄悄。
微服私访查实情,真凶伏法百姓笑。
执法如山无偏私,丁是丁来卯是卯。
若问苏公哪里人?故乡真定万里遥。
弹官举才 声名远播
至顺三年(1332年)5月,朝廷将苏天爵从江南召回京城,任命他为中央御史台监察御史。
在出任监察御史的四个月时间里,苏天爵就上疏奏章45本,内容涉及当朝理政的方方面面,他还冒着丢官撤职之风险,大胆直陈官场淫靡之气和腐败现象,坚决弹劾罢免了包括皇亲国戚在内的5个贪赃枉法的昏官庸吏。
在此期间,苏天爵还通过考察,选拔任用了109名品学兼优的人。值得称道的是,他给那么多一无靠山二无背景的人加封了官职,却没有给自己的独生儿子苏阿琐和其他亲属们谋取一官半职。虽然苏天爵家三代单传,宝贝儿子在同龄人中可谓出类拔萃,但苏天爵从未利用职权为其谋利,而总是教导他要老老实实做事,不图虚名,莫恋官场。他还多次教训托他谋职的侄儿们,要他们靠自己的真本事修身立命,不要心存侥幸,贪图走后门找捷径。
办事为政 夙兴夜寐
苏天爵曾先后两次出任肃政廉访使(元代地方监察机构官员),许多友人对他这一阶段的工作有形象描述。
黄溍在《送苏伯修宪使》中写道:“太行山川皆熟路,淮南草木自生秋”,称颂苏天爵常年奔波在江南一带,对这里的一山一水都非常熟悉了,巡视各地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
吴当在《送苏伯修由礼部侍郎赴淮东宪使》中写到:“江头画舫迎潮去,海上青山立马看。二十四桥春似锦,飞花不到使君鞍。”描写苏天爵在廉访路上,或乘船,或骑马,来去匆匆,如虹江桥和似锦春色都顾不上浏览,由于经常骑马赶路,人不离鞍,马不停蹄,因而漫天的落花飞絮竟然一片也落不到他的马鞍上,就是对他一路辛苦劳顿的真实写照。
经过他的努力,安徽、山东一带出现了社会稳定,百姓安居,民风淳朴,盗贼匿迹,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情况,真可谓“宪纲大振,一道肃然”。
时人赞曰:
肃政廉访苏公到
惩贪济民解悬吊
政治清明社稷安
稼禾丰稔民温饱
履职尽责 鞠躬尽瘁
学政五年(1345年),苏天爵被任命为京畿宣抚。
在元朝,“奉使宣抚”是钦差大臣中的一种,从性质上来说也是一项监察工作。这一时期,苏天爵每天废寝忘食,日夜操劳,做了大量安民辅政工作。
一份阶段性汇报奏章记录了他当时的工作强度:“首询民疾苦,其事二百八十九,次兴利除病五十七,禁革科扰四十九,均平差役二十三,平反冤狱一十六,昭雪改正二十二,追问赃污七十六,责罚稽违七十一,断革凶冤三十六,体察纠劾五,审理罪囚九十七,建白时政二十一,勉励学校三,劝课农桑四,而荐举官吏一十四,所因神州赤县三十处,罢斥官吏四百八十六人……”
为把京畿治理成全国首善之区,他经常废寝忘食、朝乾夕惕,不敢有丝毫松懈。《元史·苏天爵传》将其任京畿宣抚后的功德概括为“究民所疾苦,察吏之奸贪,其兴除者七百八十有三事,其纠劾者九百四十有九人,都人有包韩之誉”。“包”即包拯,“韩”即北宋三朝贤相韩琦。把苏天爵与此二人相比,可见百姓心声。
青天美誉 百世流芳
苏天爵在元代具有广泛影响力,其事迹在《二十五史·元史》和有关史料中都有记载,因为官清廉,秉公执法而被称为“包公第二”“元代青天”。
苏天爵受到世人如此赞誉,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是从官职上看,苏天爵从政生涯中担任过的二十多个职务中,有关行政监察的职务就有8个,负责平反冤狱、监督百官、奏疏上谏,这与宋代包拯主要担任的通判、监察御史等职责大致相当。其二是从作为上看,苏天爵一生昭雪冤情、惩恶肃贪,办了不少疑难案件,弹劾了很多大小官员,因为处事果断,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断狱如神,得到了官场和百性的普遍赞誉。有的典型案例记于史册,有的被改编成戏曲,至今还在部分地区民间流传,这与包拯也颇为相似。三是从品性上看,苏天爵不畏权势、刚直不阿、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皇亲贵胄他敢碰,贪官污吏他能除,这与包拯又是如出一辙。
苏天爵不但政绩卓著,是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清官。他还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的一生在为官之余,笔耕不辍,有好多文章表现了他的为政理念。
比如,苏天爵认为要“视民如伤”,把百姓当做有伤病的人一样来关怀,尽心尽力为百姓服务,努力报效国家。他还认为“夙夜在公,亦既乐只”,也就是说,从早到晚地勤于公务,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同时为官必须清廉,“以廉律身”,用廉洁约束自己、管好下属。
人去政声在,清风留人间。如今,苏天爵的为官事迹仍被广为传颂,他光明磊落的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文关怀、质朴高尚的个人操守更为世人称道。一身正气的“元代包公”形象并未远去,依然在给予我们力量和启迪。(石家庄市纪委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