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18-06-17 08:15:25
“包中香黍分边角。彩丝剪就交绒索。樽俎泛菖蒲。”五月五,又是一年端午时。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春秋之前吴越之地,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而亡,成了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千百年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祭屈原、品香粽、赛龙舟、饮雄黄酒、插艾枝、佩香囊、戴五彩绳、沐兰汤是各地过端午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以端午为题,托物言志,抒发情愫,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丰富了端午的文化内涵,拓宽了后人寻求端午意韵的维度。在端午来临之际,让我们在诗词的世界里细细品味端午的味道。
竞渡诗 (唐 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竞渡诗》是唐代诗人卢肇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热闹场景。
端午日赐衣 (唐 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端午日赐衣》是唐代杜甫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五言律诗。唐至德二年(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遗,在端午节这天,表达自己得到赏识的喜悦。
端午即事 (宋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为南宋文天祥所写的一首诗,在诗中端午节欢愉的背后暗含着作者的无奈,但是即使在这种境况中,他在内心深处仍然满怀着“丹心照夙昔”的壮志。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像屈原一样为国难奔波却壮志难酬的士大夫形象。
浣溪沙·端午 (宋 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是一首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词。该词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小重山·端午 (元 舒頔)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小重山·端午》是元代文学家舒頔所作的一首小令。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宋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骊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是宋代欧阳修的一首词。该词上篇写端午节的风俗,表明了人们在端午节的喜悦之情。下篇写端午节人们的沐浴更衣、饮下雄黄酒驱邪的场景。全词反映出词人过节时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态,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