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8-06-06 08:53:30
1949年,毛泽东同志带领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看到素以“商旅辐辏,货物云集”著称的涿县街上冷冷清清,开门的店铺货物也不多,他对县委书记说道:“老百姓关心的,正是我们要办的。解放了,工作千头万绪,要抓主要的,就是着眼于进行和平建设。”主动倾听百姓声音、善于回应群众诉求,是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一条宝贵经验。
回溯漫长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习惯于下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口含天宪”也因此成为统治者的代名词,当然也没有哪个王朝能最终跳出“历史周期率”。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得到的答案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理念的变化必然带来治理方式的改进:从防民到限权,从命令到倾听,从管理别人到接受监督,执政者不仅要多去倾听民意,更要接受来自人民的监督。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有些声音来自基层,听起来粗糙却情真意切,是尝遍世间百味后的真实倾吐。然而,有些领导干部开展工作,习惯于自说自话、甚至简单粗暴要求群众服从,完全不考虑百姓想法和关切。有的地方、部门,担心政府威信受到损害,便容不得群众表达意见看法,更不要说是批评了。其实,在这些不同声音中,往往饱含着对政府的信任与期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政府面对的事情千头万绪,让群众畅所欲言其实也是在帮助政府。认真听取各方批评建议的政府,更有公信力。否则,无论看似多么漂亮的工作成绩,缺少了广大民众的认可,都会沦为形象工程;无论统计数据、报表如何华丽,没有民生改善相伴相随,也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再动听的工作汇报,如果说不到百姓的心坎里,终究不过是自说自话的单口相声。
在多数时候,个体的影响力可能十分微小,但是当很多微小积攒起来时,却能成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须知,今天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小事,明天很可能就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天衣食住行方面的小困难,明天或许会累积成经济发展的短板;今天被忽视的逆耳之言,明天则可能成为深化改革的思想武器。其实,为政之功过得失,常在百姓的街谈巷议之中,治理水平的高低也取决于能否将个人之“微”转化为执政之“重”。政府对百姓呼声的每一次倾听,对每个微小需求的有力回应,都是在“答卷”,都要接受广大“阅卷人”的评分。(予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