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头条新闻>
清明节里话“清明”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发布时间:2017-04-03 08:19:33

    清明节里的清廉内涵

    4月4日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趁着三天小长假祭祀扫墓,出游踏青。其实,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这时寒意消退,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处处生机勃勃。用“清明”命名这个时期,再恰当不过。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清明”一词也从专指美好时令逐渐引申出了政治生态清正明净之意。《诗经·大雅·大明》的“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后汉书·班固传》的“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都有此意。而清明节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与我国古代寒食节密切相关。

    寒食节,顾名思义,就是吃冷食的日子。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在这天,人们要禁烟火、吃冷食,以表达对故人的缅怀与哀思。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介子推母子雕塑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的。相传晋文公重耳在做国君之前长期流亡,一次他饥饿难耐,始终跟随他的介子推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烹熟给他吃,重耳深受感动。后来,重耳当上君主封赏群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向他提起,他才派人去请已经归隐的介子推。但介子推不重功名利禄,看到重耳身旁尽是小人,便背着老母躲进深山。为让介子推下山,重耳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然而直到最后介子推也没下山。等火灭了,人们上山在一棵柳树旁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在柳树树洞里发现了写给重耳的诗,诗曰:“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希望重耳勤政清廉,体恤百姓。重耳十分悲痛,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忌日,全国禁烟火、吃寒食,以示纪念。

    宋代黄庭坚的《清明》中就曾抒发了对介子推的赞美。黄庭坚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人生各不相同,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的祭品,回到家里吹嘘他是在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这种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宁愿抱树焚死山中,最后仍心忧天下。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

    寒食节蕴含的介子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介子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更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日期相近,后人便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有关寒食节的“清廉元素”也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内涵。

    清明节逐渐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悼念先人。在充满生机的春日里,人们洒扫墓地祭祀先人,又踏青插柳享受生活,思考过去同时也憧憬未来。

    清明节的习俗

    踏青

    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古人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关于它的来源,一说是纪念神农氏,另一说是纪念介子推。但折柳不如“插柳”,还是去种一棵树苗更加环保!

    清明游乐

    清明节还有大量游乐的风习,如延续至今的拔河、放风筝和荡秋千等,也还有曾盛行一时的射柳、蹴鞠和斗鸡。

    清明节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我们不仅要传承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还要传承文化。只有深入学习中国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才能理解中华民族所走过的独特道路、所尊崇的精神价值。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的“特色”二字的最好的诠释,是民族自信的总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