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遏制数据造假还靠制度求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6-10-31 09:39:36

    近来,北方不少地区空气质量堪忧,人们纷纷又戴起了口罩。不承想,在西安,有人却用棉纱堵塞实时采集监测空气质量数据的采样器,相当于给机器戴上了“口罩”,造成数据失真。这种行为日前已被查处,当地环保部门5名工作人员已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近来关于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新闻不断被曝光。除了给空气采样器做手脚,还有企业违法将水质检测仪插入矿泉水瓶。这反映了当前环境监测存在的突出问题。人们发现,从在线监测设备对黑烟视而不见,到人为设定污染上限,再到干扰监测仪器,环境数据造假的手段五花八门,背后的动机或是为了非法牟利,或是为了数据“好看”,给政绩“加分”……

    环境治理、生态保护,数据是基础,如果连环境数据都失真,很多工作就无从谈起,很多治理措施也将陷入空转。从这个意义上说,环境数据造假,同样危害公众,必须依法进行整治。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全国各级环境执法机构共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1172起,同比上升14%。其中不少是环境监测数据造假案件。由此看来,要清除人们头顶的雾霾,还需要清除造假之“霾”,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可靠。

    以往,数据造假行为多是内部批评处理了事。现在,依法问责正成为常态。根据环保部印发的今年1月1日起执行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构成违法,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西安这5名环保部门工作人员造假被移送司法机关,就是一个例子。面对造假之风,只有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依法处理一起,依法依规问责相关人员,才能树立法治的威严,使环境数据真实可靠。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也是做好工作的基本要求。很快就要到年底,各种统计、考核、评比又将纷至沓来。与环境数据一样,确保其真实性,是各级干部交出合格答卷的第一步,就好比考试不能作弊,否则成绩再好也是欺上瞒下、有害无益。

    数据造假,折射出作风上的真问题。其治理之法,最终还得靠制度。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监管和问责机制,才能让干部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把精力和能力投入到真抓实干上来,创造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的扎实业绩。(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