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领域,总有一些“空手套白狼”的骗局,令人防不胜防。如今,公共资金在使用中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据报道,在湖北省孝感市,一个并不存在的项目,竟获得了发改部门500万元的资金支持,值得反思。
从记者的调查来看,这笔500万元的资金用于什么项目、什么时间内完成,原本都规定得清清楚楚,然而对照现实,却完全是两回事。按照要求,这笔资金要在2014年内全部用于基地项目建设,但事实上,项目至今仍未实施。说白了,所谓项目根本就是假的,套取资金才是有关部门实打实的“小算盘”。
剖析这一个案,从监督管理方面来说,存在两大漏洞。一是把关不严,“入口”太松。按理说,项目审批应该有一整套严格的制度,是不是符合条件,是不是名符其实,这些问题应该严加审查。现在让弄虚作假的钻了空子,就得反向追查有关环节和人员:看到底是谁掉了链子、出了问题,其中到底有没有猫腻,并对此进行严肃处理。二是督查不硬,“出口”放任。项目立了项,资金拨付下去,并不意味着“船到码头车到站”,抓好项目落地同样很重要。500万元的财政资金这么长时间没有按规定使用,申报项目长期没有动静,一方面是执行部门不作为、慢作为所致,另一方面则与有关部门相关监督稽查不到位、没有及时问责惩戒有很大关系。你不管事,我不干事,项目就长期停摆,资金要么陷入“沉睡”,要么挪作他用,甚至跑冒滴漏。由此看来,“假项目”暴露的真问题不容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虚报项目套取财政资金、造假冒领资金之类的现象并非个案。这一方面是有些人把公共资金当成“唐僧肉”,想方设法多要多占,直至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则是监管部门失聪失明,让宝贵的资金流向不该去的地方,出了问题也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恶化,结果是“糊涂官”造成了“糊涂账”。
要刹住这一歪风,说到底还得靠制度、严执行。从审批制度到考核制度,从信息公开到监督问责,都需要全方位查漏补缺,哪个环节不过硬就要迅速加固、强化,使资金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使用过程明明白白、落实情况一目了然。出了问题,就要一查到底、问责到人,绝不姑息迁就。这样,才能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堵住弄虚作假的渠道,让公共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