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廉洁河北>

传承良好家风 争做时代楷模

李保国事迹在家乡武邑县引起强烈反响

来源:河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发布时间:2016-06-22 08:25:00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在李保国家乡武邑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李保国是武邑县赵桥镇大刘村人,他的伯父和父亲都是抗美援朝志愿兵,伯父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李保国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中自幼就十分懂事孝顺。他三岁丧母,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外出打工,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的重任就落在了年仅五岁的李保国稚嫩的肩上。他为奶奶洗衣服、做饭、喂饭,端屎端尿,去村医处拿药。村里人无不向他伸出大拇指。六岁时,继母进门,李保国待继母如亲娘。弟弟、妹妹相继出生后,他每天放学回家除了帮助母亲照顾弟弟妹妹就是做家务。当时上下学,别人骑自行车,他背着筐步行,为的是来回路上拾粪。

村会计李根怀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村里有文化的人少,生产队没有记工分的人员,十几岁的李保国主动请缨,义务为队里记工分,这一干就是两三年。李保国是个热心肠,村里谁家需要帮助他都会搭把手,红白喜事更少不了他的身影。有一年村里分秋季的口粮时,李保国把分得的玉米背回家,总感觉有点多,称了一下,发现多了五斤,就急忙给大队送了回去。在当时粮食极端匮乏的情况下,五斤玉米相当于全家人一星期的口粮。此事,当时在村中被传为美谈。

目睹乡亲们的贫苦生活,李保国从小就树立起让农民富起来的志向。1975-1978年在武邑县后怀甫公社工作时,他经常利用工余时间捧起课本苦读。恢复高考以后,他以优异成绩被河北农业大学录取。上世纪九十年代,已身为教授的李保国在武邑县赵桥镇推广种植红富士苹果。为了便于技术指导,他在当地驻村一年多,与农民同吃同住,给乡亲们讲课,帮助贫困群众致富。

邢台是李保国的第二故乡。他虽然不是邢台人,却扎根邢台最贫瘠的穷山沟。一干就是35年,将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奉献给了邢台。他先后完成山区开研究成果28项,推出了富岗苹果、绿岭核桃、浆水苹果等全国知名林果品牌,使邢台西部140万亩荒山全部披上了绿装,太行山区10万多名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李保国同志被总书记誉为“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为学习弘扬李保国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发全县人民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激情,武邑县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传承良好家风、争做时代楷模——向李保国同志学习活动。李保国同志虽已离去,但他永远是我们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个榜样。该县要求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李保国同志为榜样,以李保国同志为标杆,以发展武邑为己任,夙兴夜寐、激情工作。该县还将在全县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竞赛,数百名驻村干部“争做李保国式扶贫模范”,在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争做李保国式好干部”评选及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激发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合力,为推动“经济强县、美丽武邑”营造良好氛围。(葛勇智史文环 张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