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
审查调查
|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
信息公开
|
廉政教育
|
媒体聚焦
|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要闻要论
>
新闻播报
头条新闻
焦点图片
要闻要论
廉洁河北
节日“盼礼”怪病当治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16-06-08 17:53:00
马上就是端午节了。十八大以来,每逢重要节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都会重申节日纪律,严禁公款送节礼。绝大多数党员干部都能严守纪律规矩,但还是有个别党员干部不收手、不收敛,一到关键节点心里就痒痒,觉得没人送礼“心里空虚”,养成了节日“盼礼”的怪病。
整体来看,这种怪病源于“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等糟粕思维,源于对权力来源、权力使用的模糊认知,更源于个别党员干部党性意识、党性原则的淡漠。节日“盼礼”一旦成为惯性,各种不正之风就会重新滋生蔓延。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写道,第一次收受别人的礼品、礼金等,往往很有兴奋感,权力带来的“附加收入”令人满足。但是,短暂的兴奋感过后,剩下的就是后怕了。估计所有党员干部都知道陈毅同志那句著名的话:“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贪腐行为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后怕,怕纪检监察机关找上门来,怕被群众发现举报,怕利益共享者“内讧翻船”等等。一系列因素会将这些党员干部的不安和恐惧不断放大,良心和灵魂“未得片刻安”,在这样的恐惧不安中,怎会有一丁点的幸福感?
“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要治这种“盼礼”怪病,党员干部必须要从自身查起、改起。必须端正为官、干事、做人的态度,真正守好三观,把牢纪律防线,常思贪欲之害,常念为官之本,常想权力之源。不断加强党性修养,真正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用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上去。
严管就是厚爱。部分党员干部之所以在贪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时候源于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久而久之,一些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开始视纪律规矩、规章制度如“稻草人”、“聋子的耳朵”,进而无所顾忌地大肆贪腐,最终背离了党和人民。
作风建设要久久为功。纪检监察机关要按照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要求,瞪大监督的眼睛,敢于“唱黑脸”、“做包公”,坚持抓早抓小,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咬咬耳朵、扯扯袖子,通过动态化、日常化的监管,刹住个别党员干部的“收礼瘾”。(张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