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清水衙门” 不能成反腐“盲区”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6-05-25 08:49:00

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袁东升因严重违纪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甘肃省林业厅党组成员、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浩文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重庆市水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总工程师冀春楼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接连发布的几则消息,涉及多名“清水衙门”的官员。

“清水衙门”水清吗?早在今年初,中央巡视组在巡视反馈中就曾点名指出有气象部门“清水‘衙门’水不清”,“气象科技服务、科研资金管理、设备采购等领域特别是防雷服务中廉政风险较高”。而上述案例再一次提醒人们,“清水衙门”不能成反腐“盲区”。

所谓“清水”,自然是相对“油水”、“肥水”而言。过去,“清水衙门”往往指那些缺少实权、无油水可捞的机构;现在,则往往用来描述一些经费少、福利少的机关和事业单位。局限于这样的理解可能会产生两个后果:一是“经费少、福利少”遮掩了“公共权力影响公共资源分配”的本质;二是极有可能被这种认知所误导而放松监督。要知道,虽然动物园、林业局等未必会如发改、城建等部门那样涉及大量对外审批,但其自身也有大量工程、项目建设,如果监管不严,极有可能出现腐败问题。而且,随着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推进,诸如人防、路灯等“不起眼”的部门,业务量也会激增,从而使得过去“冷清”的单位变得炙手可热,甚至产生寻租空间。而一旦监管缺失,这些部门的权力不但“任性”,而且其“威力”惊人。从一些曝光的违纪案件中不难看出,爱卫会副主任借购买灭鼠药之机也可以贪污受贿、挪用巨额公款等新闻,在刺激我们的感官、刷新我们的认知的同时,也引起我们的反思。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反腐败不能忽视“清水衙门”。相对于“肥水衙门”,“清水衙门”不过只是在职能和影响力上有所差别,但再微小的权力,如果监督不到位,也会导致腐败问题发生。因此,反腐要坚持“零容忍”、“无盲区”、“无死角”。对“清水衙门”的领导干部而言,自身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意识,强化自律;对纪检机关而言,对“清水衙门”的监督也不能掉以轻心。反腐只有滴水不漏,“清水衙门”才不会变浑变浊。(吴道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