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
审查调查
|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
信息公开
|
廉政教育
|
媒体聚焦
|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
首页
>
新闻播报
>
要闻要论
>
新闻播报
头条新闻
焦点图片
要闻要论
廉洁河北
管好“钱袋子” 见能力见作风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
2016-04-02 08:02:00
廉洁政府是增强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
正因此,自本届政府履职以来,廉政工作会议一年一开,目的就是把准脉搏、开好药方,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打造廉洁政府,管好用好“钱袋子”是重要抓手。
“钱”字看起来简单,但因其引发的问题足以囊括绝大多数腐败问题,譬如挥霍公款、公款私用、权钱交易等都在此列。
唐人张说在《钱本草》一文写道:“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可以说,管好用好“钱袋子”,最见能力、最见本色、最见作风。在管钱上不出事,在用钱上出效益,则人心阵地可以占领,廉洁政府可以预见。
唯自律者可以律人,唯自净者可以净人。政府的钱,有一部分是“三公”经费。“三公”经费用得多了,老百姓就用得少;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老百姓就能过好日子。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政府支配的资源也丰富了。现实生活中,少数政府系统的党员干部之所以蜕化变质、违法犯罪,很多都是从讲排场比阔气、无节制地消耗“三公”经费开始的。如果管钱的人自我要求不严,如何能管好“钱袋子”?
毛泽东有言:“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政府带头减少“三公”经费,本身就是一种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有力宣示,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廉洁的实际展示。
“钱袋子”管得好不好,就看是否把钱用在刀刃上。这个刀刃就是保民生、补短板、增后劲。少数政府把钱投在面子工程、政绩工程、眼球工程上,看似把钱用了,却没用在老百姓的心坎上,实则是让钱打了水漂。用群众的话说,就是“劳民伤财”。事实上,把钱投向哪里,不仅仅是简单的怎样花钱的问题,而是体现一种作风、一种责任。每个地方政府在支出每一笔钱时,都应该像陈毅所说的那样,要有一点“手发抖”的敬畏,想一想花的是谁的钱,这钱花得该不该、值不值,真正把每一枚“铜板”都用在刀刃上。
政府有了钱,就要为民办事。拿着钱不办事,就不算管好用好“钱袋子”。一些地方政府申请的专项资金到了账,不是挪作他用,就是趴在账上。这不仅是庸政懒政怠政,更是一种渎职行为。管好用好政府的“钱袋子”,坚决不能让财政拨款“呼呼大睡”。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今天,用钱更需要讲科学、讲效益。对那些有钱不用、有钱用不好的政府,要加大督查力度,严格责任追究,层层传导压力,倒逼其把钱用到民生上来,用出最大效益来。
管好用好“钱袋子”,不仅在于减少预算节省花,最根本的还是强化监管,让用钱受到监督。俗话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坚持预算公开,推行政务公开,实施大数据全程监控,就一定能让政府的“钱袋子”用得透明、用得公正。
当公款消费不敢无度,当权力运行不敢任性,当专项资金不敢被侵占挪用,当国有资产不再流失,当公共资源交易规范透明,当金融监管体制健全完善,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就会不断增加,一个廉洁政府的崭新形象就会呈现在人们面前。(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