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容错机制”是一种激励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5-11-29 09:01:00

南宋著名诗人戴复古在《寄兴》一诗中写道:“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比喻世界上原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丁点缺点、不犯错误。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有人说:“不干事的人,永远没错;干事越多的人,错误也越多。”这话有时也不无道理。在改革进程中,一些干部由于思想开放、冲在前面,难免遭人非议,被说一些别有用心的怪话;由于大胆革新,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难免会丢掉一些选票,在干部评议中得分未必就高。

常出现的情况是,并非“多劳多得”,而是“枪打出头鸟”。对于这样的党员领导干部,应持什么态度?李克强总理指出,鼓励干事,就要有“容错机制”和“激励机制”。“容错”就是一种“激励”,要看他做事的出发点,只要是出于公心而不是谋私利,符合改革的大方向和地区实际,我们就不必求全责备。只有对出错者抱有包容态度,才能促使他们在“犯错”后,找到症结所在,避免重蹈覆辙。

在《元帅与士兵》这部电影中,元帅看到运动员杨国光输球之后,为了鼓励杨国光丢掉包袱,特意为他设宴,并在宴会上提议:“为失败者干杯。”之后,中国乒乓球队世界大赛中屡战屡胜,与元帅当初的包容和鼓励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对失败者的抚慰,要比对获胜者的赞美更有意义,更能鼓舞人的斗志。

犯错误谁都不想,但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谁又可以避免不走弯路呢?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就是告诉我们:如果能从过失中吸取教训,使我们变得更聪明、进步更快,“犯错误”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

面对改革,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担当精神,总有“不敢改”的后顾之忧:有的不愿意承担打破惯例的成本,有的担心既得利益者秋后算账,有的认为现任领导“人走茶凉”,自己会成为“替罪羊”,还有的怕遭到他人非议、被扣上出风头的帽子。

这样那样的顾虑成为这些党员领导干部生怕出错、不敢作为的重要原因,在很多涉及一方民生的重大决策上,他们谨小慎微、放不开手脚。因此,建立“容错”的宽容改革干事环境,不仅要落实到思想意识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应用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看待人,不拘一格用人,给那些敢于锐意进取、打破常规的干部,尽最大可能扫清体制障碍,提供多方支持,保护干部的创业积极性。政绩评价理念要更多元,不以成败论英雄。立竿见影的效果尽管是奖惩干部的重要指标,更要看到,创新比循规蹈矩遇到的突发状况和估计不足的困难要多得多,不能因暂时的失误就对改革的成果全盘否定,那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虽败犹荣。

容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政治上的成熟,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唯有此,才能激励人们改革面前不露怯,责任面前勇担当。(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