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监督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焦点图片

民族记忆·抗战战役中的纪律: 冉庄地道战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时间:2015-09-05 10:54:00

"地下长城"地道图解

1、冉庄地道干支线图

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延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通、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2、地道口

  地窖、锅台、马槽、柜子、夹壁,几乎每个普通的农家用具都被民兵和群众巧妙设计成了地道口,甚至墙角和地面都有精心伪装的地道口,打起仗来真可谓做得到“神出鬼没”。

3、翻眼

翻眼是地道内的一种防御设施。翻眼有两种,一种是向上翻的,另一种是向下翻的。向下翻眼可以用来防毒气,因为毒气比较轻,只向上走。虽然只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东西,就可以将毒气隔开,使两面地道不会相互影响。而且它还是地道内一处很好的防御设施,当敌人进入地道,民兵可以在口上等着他,居高临下,来一个打一个。

4、双向地道

地道内有两扇可以活动的门,可以将地道关闭,通道两端有翻板陷阱,敌人到了这里就如同进了囚笼,这就叫“堵住笼子抓鸡,关起门来打狗”。

5、地下兵工厂

开始时设在农民家的红薯窖内,但是在1939年被敌人发现,遭到破坏。后来设计将地道口通到炕上,可从屋内炕上的地道口进入地下兵工厂。地下兵工厂分工比较细,主要有锻轧组、铸造组、机加工组。锻轧组以烘炉为主,在这里锻造打制大刀、长矛、土枪及各种武器配件;炭窑是制造火药原料的,火药配方很简单:一硝、二磺、三木炭,再加上蒸煮、晾晒、细加工,便成了理想的火药;铸造组通过各种关系将焦碳从敌战区搞来,利用废铁等铸造地雷、手榴弹。锻轧和铸造都产生大量的烟,为了把地下土兵工厂里的烟排到地面又不让敌人发现,他们就把农家的院墙修成空心,而且墙上留有排气孔,空心墙与地下兵工厂的地道相连,烟可以先通过这些洞吸到空心墙里,再由空心墙上的气孔排出。民兵还在工厂里挖了一口防爆井,弹药万一在组装中出事,可以立即投入井中,以防伤人。在铁、木构件上打孔都是在土车床上加工。工厂里,每道工序完全是由人力来完成。战斗过程中,地道内的交通员通知兵工厂某工事需要什么武器,土兵工厂就可以在敌人的脚底下运送过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郭兴采访整理)(专题部分视频来源:中央电视台等)

军民配合,打出漂亮"截击战"

1943年到1944年初,越来越壮大的清苑县各武装力量主动寻找战机,对日本侵略者发起一次次反击,摧毁日军炮楼,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逼迫日伪军退守张登、大白团、中冉、北大冉等几个大据点中。但疯狂至极的日本侵略者置占领区域日益缩小、物资日益短缺、民众抗战情绪日益高涨的严峻形势于不顾,依然四处进行破坏活动。

1944年初春的一天,大白团据点的一股日伪军突然袭击辛庄村,消息很快传到已进驻冉庄的县武委会,县武委会立刻指示附近民兵紧急增援。冉庄党支部接到命令后迅速响应,紧急集合二十多位民兵经三房村奔赴前线。此时日伪军的偷袭已经得手,抢掠了大批粮食和财物正在返回的途中。鉴于情况的变化,县武委会适时调整作战部署,命令各村民兵隐蔽在敌人的必经之路进行伏击,冉庄接到命令后,迅速做出调整,将埋伏地点确定在龙泉河南岸。偷袭的敌人以为胜券在握,洋洋得意,根本没有想到危险正在向他们逼近。当他们大摇大摆地走进伏击圈内,队长一声令下,北边河堤内的冉庄民兵、南边洼地里的区小队及他村民兵同时发起攻击,敌人见状一触即溃,仓皇而逃,乖乖地丢下抢掠来的财物。这就是被人称道的 “截击战”。(河北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提供)

自制榆木炮,创造条件也要执行命令

1942年,日本侵略者集中兵力对冀中进行了“五一”大扫荡,环境变得非常残酷,地主、汉奸趁机造谣,说共产党回不来了,现在是日本人的天下等等,一时乌烟瘴气,猖狂得很。乡亲们摸不清情况,一时情绪很低落。为打击日本人嚣张气焰,制止谣言,把百姓抗战的积极性提起来,上级党组织指示冉庄党支部秘密组织力量研制一枚大炮,打击日本人的炮楼。

造大炮需要钢铁,可是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连块铁片都运不进来,造大炮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然而,这是上级组织交予的重任,为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下级服从上级,这是绝对服从,党支部做什么决议,他的党员和民兵必须坚决执行。冉庄民兵团决定坚决执行党的命令,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为此,支部对上级的指示专门开会研究,对制造大炮用什么材料,由谁来负责完成进行了周密的讨论,逐项形成决议。共产党员王德斋和民兵连长李恒木,接受任务后组织了一个制造土大炮的小组,小组经过一夜的讨论,最后决定用木头做,里面弄上铁皮,外边用铅丝拱上。用了几天时间,还真的用这个看似很不靠谱的土办法把大炮给做成了。

第二天晚上,支部和民兵八九个人,拖着大炮去轰炮楼。离炮楼半里地的时候,李恒木命令趴下,把抬炮的绳子捆在炮上拉着走,爬到炮楼围墙跟前,冲里面打一炮。还真打响了!这一炮打了以后,炮楼里面的日伪军就乱套了,有哭的有喊的,枪声乱成一团。炮轰炮楼让老百姓重新来了精神,八路军回来了!大炮也带来了!对威慑敌人的威风,打退了汉奸走狗的谣言,起了大作用。(摘自《烽烟岁月——关于冉庄的回忆》李恒彪著)

严守保密纪律,亲戚熟人也不例外

在地道战中,无论是军事行动还是地道布局、通讯程序都是极端保密的,并制定了一套非常严格的保密纪律。冉庄地下党组织传达上级精神都是一人传一人,除非情况十分特殊,才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开会,通知方式都是按照事先约好的“暗号”,比如摸一摸脑袋是去村长王玉龙家开会,摸一摸鼻子是去杨老连家水井开会,摸一摸耳朵是在梁阳尔家开会。

冉庄地道战创始人、大队政委张森林曾在李永家水井里的地洞内秘密藏身半个多月,李永每逢送饭或文件时都先是放下辘轳绳摇三下,然后再把东西送下去,把废弃物运上来,这些为安全和保密起见而默定的“规矩”最终都成为了冉庄支部成员、民兵及群众的铁纪,不能有丝毫马虎,即使是亲戚熟人,也要严守秘密,不能越规一步。

当时流传着一首儿歌,反映出当时的保密纪律—— 同志哪里去,我要问问你,通行证你带着呢,拿来看看,我才能让你过去。同志呀,你听我说,这事真 嗦,来的过仓促,忘记了没带着,快让我过去吧,咱们三里五乡谁不认识我?这事不怪我,我们村的自卫队站岗轮到了我,上支下派命令传到,就得照着做,没有通行证,就把你押在村公所。(河北清苑区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提供)

扒电话线,守纪卧雪纹丝不动

清苑县武委会领导下的县民兵连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破坏敌人的通讯设施,延长敌人的联络和配合时间。1944年冬季,县武委会派驻连队的干部刘福才向民兵连队传达了武委会的指示:当晚组成一个小分队去扒南、北大冉炮楼通往保定的电话线,并且要将电话线杆扛回来。

接到任务后连队迅速开会研究,抽调出二十五人组成小分队,执行扒线任务。天黑后,小分队出发,其时已连降两天大雪,战士们趟着一尺多厚的积雪奔向目的地,然而在到达距离敌人炮楼不远的地方时,却正逢天晴月出,月光照得雪地贼亮。为了不暴露目标,连长命令就地趴下掩藏,等月亮钻入云层后再行动,任何人不准暴露。战士们迅即卧倒,纹丝不动趴在冰冷的雪地里等待最佳的扒线时机,没有一个人随便乱动。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月亮终于藏进了花花搭搭的云里,副连长随即命令战士们开始行动。一声令下,战士们冲出土坎开始扒锯,很快五十多根线杆就被锯倒了。在副连长的指挥下,战士们扛起线杆趟雪赶回营地,圆满完成了任务。(摘编自《烽烟岁月——关于冉庄的回忆》)

抗日英雄张森林

提起冉庄地道战,人们就会想起抗日勇士张森林。

张森林于1909年出生于冉庄一户富裕农家,抗战爆发后,为抵抗日寇侵略,于1938年任清苑县冉庄抗日政权秘书,并写下一首《从戎赋》。

1938年,冀中区委吸收张森林同志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冉庄第一名共产党员,第一任村支部书记,领导乡亲们和日伪军展开斗争。一次,在躲过敌人的搜捕后,张森林想到,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在冀中平原上应该采用挖藏身洞的办法。于是,他组织动员党员和民兵,带领全村的乡亲们用挖洞的办法同日伪军周旋。

1940年,张森林调任区委书记,兼清苑县大队政委。19425月,日军开始了对我华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张森林及干部们,白天常藏在洞内看指示,写报告,分析情况,计划工作,夜晚出来进行抗日活动,组织领导农、青、妇、工会及人民武装,展开了顽强的抗日斗争。

经过不断改进,地道战由村内发展到村外,由本村发展到邻村,逐渐发展成了能藏身,能战斗,进退自如,四通八达,埋伏神兵千百万的地下长城,保存了抗日力量,有效地抵抗了日伪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和偷袭,在冀中平原上演出了一幕生动的抗击日伪军的地道战。

1943年农历三月初五夜间,张森林与县委宣传部朱信等人在耿庄南场一老乡家组织秘密会议,会后朱信连夜转移到李庄。由于汉奸告密,耿庄、义和庄、段庄3个炮楼的敌人把张森林和区委宣传委员黄岳及保定两名青年爱国学生包围。危难时刻,张森林首先紧急掩护保定学生安全脱险,自己与黄岳留下来阻击敌人。经过长时间枪战,子弹几乎用尽,黄岳身负重伤,自饮枪弹牺牲。当张森林突围近李庄时,脚部负重伤,把枪支拆毁扔掉,带伤奔走,血染荒郊。被捕后,敌人把他押到耿庄炮楼,后连夜转押到段庄炮楼。日伪军对他软硬兼施,逼他投降。张森林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在段庄炮楼中受尽酷刑,1943年农历三月初八英勇就义,年仅34岁。张森林的尸体由高老白、高年、高志等村民连夜从段庄偷运回村,用清水洗净周身的血痕。从他的内衣袋中发现了诗稿《就义辞》。

冉庄的人们都哭了,张森林的母亲抹了一把眼泪,劝慰乡亲们:“森林为抗日死了,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