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新闻播报>要闻要论>
“优秀县官”再遴选 榜样的力量引热议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时间:2015-06-06 10:15:00

  监测显示,截至6月4日,共有相关网媒报道1923篇,纸媒116篇,论坛和博客帖文399篇,微博评议495篇,微信公众号文章325篇。

  1舆情概述

  从5月28日起,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陆续公布本省(市、区)推荐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初步人选。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推选和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通知》要求,中组部计划在今年“七一”前夕,于全国范围内表彰一批优秀县委书记。时隔20年,再度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优秀县官”,究竟释放了什么重要信号?5月3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刊文对此深入解读,引发各方舆论广泛关注。

  早在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同200余名“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畅谈交流“县委书记经”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县委书记们谆谆告诫,一度成为舆论热点。而《人民日报》近来接连刊发模范县委书记谷文昌先进事迹,也引起舆论注意。在此背景下,此次评优被普遍认为,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重申了党中央对县委书记这一群体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2舆论传播情况

  以5月3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表评论文章《选优秀县委书记,中央下的啥棋》为标志,舆论关注度攀至高峰,该文指出此次评选距离上一次遴选相隔20年,意义重大。在其带动下,其他央媒、地方重点媒体以及市场化媒体加入了讨论队伍。

  而在此之前的5月28日至30日,《大河报》等地方媒体已相继报道了各地候选人公示名单“出炉”的信息;

  31日《人民日报》客户端评论文章一经发出,媒体纷纷转发,部分央媒和新闻网站也开始跟评,单日媒体关注度达483篇,舆情热度升温显著;

  6月2日,《北京青年报》的《时隔20年再选全国优秀县委书记,6成为硕士》一文从宏观层面分析已公示候选人在年龄、学历和行政级别等方面的特征,再引媒体“转发潮”。在此过程中,人民网、求是网等中央级媒体,以及《解放日报》、荆楚网、长江网等地方重点新闻媒体均积极参评。

  3“时隔20年再度遴选优秀县官”说明了啥?

  为“县官”正名 重构基层政治生态

  《人民日报》客户端文章关注到,一年来至少有38名县委书记落马,县委书记成官员腐败重灾区。该文以及求是网均认为,县级党风廉政建设形势相对严峻。在此关键节点,中央用干部队伍中的“好典型”去激励县处级领导干部,很明显是在重构基层政治生态;同时也为县委书记这一群体正名,避免社会舆论对县委书记整体形象“贴标签”。

  选出改革时期新典型 释放激励作用

  人民网评论认为,此举是新时期选贤任能、与时俱进的表现。焦裕禄、孔繁森等老一辈优秀县委书记、领导干部激励一代代党员干部踏实肯干,创造出中国发展的奇迹。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推出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干净、干事、担当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为广大干部树立从政干事的新标杆,具有现实意义。

  “郡县治,天下安” 县委书记是国家治理的“纽结”

  媒体、专家舆论普遍关注到,自2014年11月中央举办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至近期《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三十四年后的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中央对县委书记在改革进程、基层治理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多次强调、高度重视并寄予厚望。

  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郡县治,天下安”、“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就是‘一线总指挥’”以及“如果把国家喻为一张网,全国三千多个县就像这张网上的纽结”等经典论断,频频被媒体引用。

  央媒和《解放日报》等地方党报一致认为,“县”是当下行政框架中的基本单位,是衡量吏治状况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显著标杆。“县委书记素质过硬,中央深化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就能通过顺畅的‘最后一公里’,给基层群众带来实惠;县委书记素质不过硬,中央再好的政策都有可能在基层遭遇‘肠梗阻’,甚至被异化”。

  4优秀“县官”该怎么选?

  给群众更多话语权

  在“怎么选”这一问题上,媒体也踊跃建言献策。其中,重视群众评价在遴选过程中的作用为多家媒体所呼吁。四川在线等认为,负责推荐、把关候选人的部门要深入其工作地的干部群众中去听评价,要将其履职以来所干的工作、所做的决策一一审视。

  增强遴选透明度 重视舆论监督

  媒体强调,遴选过程要增强评优工作的透明度,最大限度地接受传媒与公共舆论的监督。中国江苏网认为,应抓住“公示”这个牛鼻子,把被推荐对象的工作履历、学习经历、工作实绩等重要信息广而告之,接受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此外,公开遴选标准、对事迹把关不严者应被追责惩戒等,也被媒体提及。

  5谁能被“评优”?

  综合人民网、荆楚网等观点,对党忠诚、符合“四有”标准和做到“三严三实”是媒体眼中“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必备要素。此外,媒体也关注到,对县委书记群体来说,优秀名额仍是少数,为民干事才是“最大公约数”。

  新华网希望,县委书记能以这次推选表彰为契机,以“三严三实”要求为标准,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争获评优的“嘉奖令”而不上被通报的“黑名单”。

  【相关链接】

  各省候选人都有什么特点?

  截至6月1日,除山西、西藏外,其余29个省(市、区)均已公布候选人名单。据媒体不完全统计,在105位初步候选人中,“60后”为主,超过总数的8成;其次,高学历成“标配”,硕士研究生为最主要的学历背景,其中5人为博士;而在行政级别上,至少有11个省(市、区)的14名县委书记为“高配”,另有9省份候选人进入地方常委班子。(来源:《北京青年报》)

  6网民怎么看“评优”

  监测显示,网民对此次遴选表示支持态度,对县委书记的工作寄予厚望,期待能为百姓做更多实事;和主流媒体持相同观点,近4成网民关注遴选过程的公开透明性,期待扩大百姓的参与度;近2成网民建言评选标准应遵循实事求是原则,能力比学历更重要,不赞同“唯学历论”。另外,也不乏有网民对本地入围的候选人“点赞”。

  舆情点评

  重视基层治理和确保“政令畅通、执行到位”、重新全面认识“县官”这一群体形象、发现并树立“四个全面”背景下深受群众尊敬爱戴的新“焦裕禄”们,中央组织评选背后的善政初衷深获舆论认同。

  借力全媒体扩大“民众参与”

  与此同时,“怎么选才最公正、最受认同”对于保证遴选社会效果的权威性不言而喻。为回应舆论关切,可考虑将群众和社会评价纳入评选环节,带动民众积极参与,提升遴选的影响力与公信力。

  中央层面对评优者的资格审核,仍有必要再多设一道“筛选把关”程序。尤其是在人事、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是否存在“边腐边升”、“两面人”等问题,需要组织、纪检、审计等多方通力协调。

  在舆论报道方式上,不妨借力官方网站、政务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全媒体形式,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内容上,对优秀县委书记先进事迹的挖掘,应紧扣“四个全面”的改革时代背景,突出其在基层治理、改革创新等方面的鲜活形象,体现出良好群众基础。

  实干是最好的“答卷”

  唯有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县域治理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改进作风方面的明显努力与变化,才能从“根”上祛除在重大舆情事件中,民众对基层官员存在的误解。

  重改革,敢创新。对党忠诚、“四有”标准、“三严三实”……除了这些硬性指标,在全面深化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地方官员能否勇于冲破既得利益藩篱,在行政审批、司法等重要命题上打破常规,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更上一层台阶,事关改革发展的大局和民心所向。

  反腐败,带队伍。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成果亟须夯实,群众对加大基层“拍蝇”力度期待很高。县委书记应负起主体责任,带头做讲纪律、守规矩的表率。同时,针对人事、工程招投标、征地拆迁等“易腐区”,一旦发现“害群之马”,绝不包庇纵容。

  抓作风,重监督。诸如干部亲属“吃空饷”、公车私用等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以及基层官员身上存在的官僚主义作风,仍需在日常“俯下身去多沟通”、“敞开大门多监督”,打造平等的干部与群众对话平台,让“接地气”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