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分管与纪检监察无关的3个科室业务已全部交给其他班子成员,我每天的任务,就是对系统内容易孳生腐败问题的关键权力行使随时跟进监督检查,对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及时进行纪律审查,对查实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进行执纪问责”,衡水市纪委驻市卫生局纪检组长朱文熙谈起自己履职尽责的新面貌,底气十足,话语间透露出几分坚定。
衡水市纪委不仅重视委局机关自身的“三转”工作,更注重发挥派驻机构“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强化措施推动派驻机构落实“三转”,切实使派驻机构沉得下去、硬得起来,成为反腐的“侦察兵”、执纪的“尖刀连”。
“腰杆”不硬,监督势必疲软无力,派驻机构就会成为“聋子的耳朵”。让派驻机构的“腰杆”硬起来,首先要主动作为,使派驻机构自己动起来、立起来、强起来,为此,衡水市纪委主要负责同志分期分批对43名重点部门派驻纪检组长进行了约谈,特别是对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几个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更是下了最后“通牒”——明确指出“不敢办案、办不了案的坚决调离原岗位”。通过明职责、压担子、传导压力,有效激发了派驻机构的内在活力。
与此同时,衡水市纪委还发挥“娘家人”的作用,采取硬措施使其找到纪检监察的本职归属感,强化硬保障为其提供担当作为的履职硬支撑。内外因齐动,上下级联动,使派驻机构焕发出蓬勃的朝气。
该市纪委派驻纪检组长乔劲松坦言:“以前,虽然名义上是市纪委的派驻机构,但是我们的办公场所由驻在单位提供,我们的工资在驻在单位发放,我们的成长进步受驻在单位测评,作为驻在单位的班子成员我又直接参与事项决策,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这种情形导致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是在以监督者的名义,帮助驻在单位落实主体责任,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家地。”
针对派驻机构存在的种种顾虑和现实问题,衡水市纪委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
强化了人员管理。在市委的大力支持下,派驻机构人员统一纳入市纪委监察局管理,探索将派驻机构编制在驻在部门单列改为在市纪委机关单列,出台《市直纪检监察机构干部任职条件和任免审批程序的意见》,强化了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派驻机构人员的教育培训、管理使用、晋职奖惩和委局机关干部同等安排部署及考虑使用,进一步消除了派驻机构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归属感更加明朗,监督执纪更加超脱。
强化了业务指导。坚持扶上马再送一程,邀请中央纪委有关同志和著名专家学者对派驻机构干部授课辅导;召开派驻机构履行监督责任研讨班,围绕“三转”后派驻机构“干什么、怎么干、如何干好”,市纪委领导同志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亲自授课讲方法;组织派驻机构负责人述职测评、比武交流。今年3月份以来,又先后选派6名派驻纪检组长参加中央纪委的业务培训班。一系列安排,给派驻机构“吃偏饭”,提高了他们的履职能力。
强化了轮岗交流。制定了《委局机关和派驻机构干部轮岗暂行办法》,进行了调查摸底,计划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对在同一部门派驻时间过长的干部进行轮岗交流,努力解决驻在时间长,监督拉不下脸儿、抹不开面儿,执纪易受到人情干扰的问题。
强化了联系沟通。市纪委11名班子成员分包联系58个重点市直单位纪检监察机构,随时加强同派驻机构的沟通联系,采取定期调度、走访调研、工作约谈、动态监督、跟班作业等方式,明职责、解疑惑、传方法、带业务,不断增强部门党组履行主体责任、支持纪检工作的意识,不断提高派驻机构的履职意识和业务能力。21名市直部门负责人或其他班子成员因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被市纪委班子成员约谈。
有了上级纪委的压力传导和坚强支撑,衡水市直派驻机构监督执纪问责的“腰杆儿”硬了起来。自“三转”以来,市直派驻机构自查案件16起,查处干部14人,主动向市纪委提供问题线索23个,4个派驻机构实现了查办案件工作零的突破。(衡水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