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埋单?和谁吃?在哪吃?近段时间,多地纪委纷纷就领导干部与公职人员在外吃饭发提示、打招呼。如杭州市纪委提出应事先“三问”,即一问谁埋单,二问和谁吃,三问在哪吃。云南省晋宁县纪委在认定是否大吃大喝时一般考虑几个要素:一看吃喝人数,二看消费总额,三看菜品数量与就餐人数比例,四看就餐场所。针对领导干部私人请吃,则坚持“三约束”:一是对宴请类别有严格限制;二是宴请前报备,且严格限制宴请范围;三是宴请桌数、标准不得超过本地区平均水平。吉林省纪委、浙江丽水市纪委则详细列举了公职人员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包括公款宴请、上下级之间相互吃请、同城之间安排公务用餐、基层单位吃请、异地接待等内容。
从禁止公款买月饼,到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从“开会可别去”的21个风景名胜区名单,到不许参加的“20类饭局”,各项规定既明确又具体,领导干部、公职人员的各种行为“边界”愈发明白,各种“红线”愈加清晰。
这些年来,尤其是经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明目张胆的大吃大喝少了踪影,但在一些地方,各种变换花样、由明转暗的“饭局”并不少见。
症结何在?习惯力量、现实之“需”固然是重要推手,但制度不完善、规定不具体、边界不清晰也是关键因素。在正风肃纪、严惩贪腐的高压态势之下,为什么依然有人顶风违纪,管不住饕餮之口?为什么一些地方吃喝问题形同“违章建筑”,肆意跨越边界、突破红线?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那里的制度只有原则性要求,缺少明确而细致的“禁止清单”,责任模糊不清、管理难以到位,缺少杀伤力、威慑力。
“规则是最好的治理者”。治理饭局,最根本的是明确规矩、细化规则。上述举措都是这方面的积极尝试——从整体上明确总体要求,在微观上划定合规与否的边界,作出具体细致的规定,就是用制度的标尺界定了违规行为,以规则的红线标注了“灰色地带”,就能够防止随意性、压缩模糊性、增强可操作性,就能够将“自由裁量权”压制到最低,有效杜绝打擦边球的行为。对领导干部、公职人员而言,这是一幅“流程图”,既可以督促自己按照要求管理行为举止,又能够时时警惕,避免踏入“禁区”;对纪检监察部门和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一份“对照表”,有利于按图索骥、对照监督,增强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具体就深入。理清边界、划清红线,让各项制度明确起来、严密起来,就能让规矩这把戒尺高悬于心,促使“从严从实”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