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视频专题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8-27 09:59:37  责任编辑:师伟强  

巍巍大别山,英雄鄂豫皖。全面抗战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是夺取中原敌后抗战伟大胜利的核心区域。

1938年深秋,湖北麻城大别山麓,一团抗日烽火正熊熊燃烧。中共黄冈中心县委在此成立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这支队伍以夫子河镇芦柴坳村为根据地,在群山之中游击抗日,成为插进日军胸膛的一把尖刀。

近日,记者走进这片英雄的土地,回顾当年发生在鄂东大地的抗日故事,感受革命老区守护红色根脉、奋力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战歌一曲震鄂东”

青纱帐里书写抗日游击故事

从麻城市区出发,快到芦柴坳村口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平整的庄稼地。在村民悉心照料下,里面种植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很难让人与曾经的练兵场联系到一起。

时间回到1938年秋天,10月23日,黄冈沦陷。就在次日凌晨,受中共中央长江局和中共湖北省委派遣来到黄冈领导抗日救亡的刘西尧、张体学、方毅,召集新老党员和热血青年在张家山公开打出武装抗日旗号,庄严宣布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成立。

“这支队伍,正是后来的鄂东独立抗日游击第五大队。”麻城烈士陵园讲解员佘成告诉记者,五大队是党直接组织和培养起来的一支鄂东人民子弟兵,也是黄冈第一支根正苗红的抗日武装。成立不久,五大队便将指挥部设在芦柴坳村,在这里,战士们白天生产训练,晚上游击抗日,用“打巧仗”的战术同日寇斗争。

五大队成立之初,人数不过30余人,更艰难的是枪比人少、子弹奇缺。敌寇环伺,装备悬殊,许多战士仅凭大刀梭镖与武装到牙齿的日伪军周旋搏命。面对人数和装备上的差距,五大队凭借地形优势与灵活战术,巧妙设伏于丘陵密林之间,在英勇作战的同时逐渐发展壮大。

采访中,多名受访对象都提到一个事例:1939年初,日寇集结数千人“扫荡”大崎山区。面对敌人的多路围攻,五大队一面抢占阵地,一面领导群众坚壁清野,并创造性地运用“空山计”,在山林间布置稻草人,组织群众漫山呐喊,制造大军埋伏的假象,吓得日军仓皇撤退。

“这次反‘扫荡’的胜利,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战士们的斗志,更充分调动起群众的参军热情。”佘成说,不到一年时间,五大队便由几十人的小游击队,发展成为拥有12个中队、总人数上千的游击大队。随着队伍的发展壮大,又陆续取得袭击方高坪、火烧巴铺大桥等战果,有力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至抗战胜利前夕,最初只有数十人的星星之火,已成长为新四军五师麾下一支抗日雄师。五大队的战旗,牢牢插在鄂东的崇山峻岭之间,有力策应了全国抗日战场。他们在民族救亡的宏大史诗中,用忠诚与热血、战斗与牺牲,谱写了雄浑壮阔的鄂东战歌。

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创新表达将红色基因融入群众生活

最近一段时间,夫子河镇熊家沟村妇女主任夏海霞在筹备一件大事:给村里的孩子们准备一堂伟大抗战精神宣讲课。

夏海霞告诉记者,当年五大队驻扎在村里游击抗日时,她的曾祖父夏礼卿深受鼓舞,主动报名参军,随后被发展成为地下党组织成员,跟随五大队同敌人展开英勇斗争。

在长辈的讲述中,夏海霞不断加深对曾祖父的了解: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夏礼卿和队友们主动出击、灵活应对,通过截断交通线、袭击后方据点等方式,成功配合五大队取得了多次反“扫荡”胜利;而为了掩护队友撤退,夏礼卿不幸被俘,在敌人严刑拷打下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用忠诚捍卫理想信念。

这些故事,夏海霞始终铭记于心,特别是担任妇女主任后,她开始摸索,如何让更多人特别是下一代了解先烈们的事迹。考虑到孩子们平时都在外面上学,暑假才回村里,夏海霞备在开学前,结合影视资料,带领孩子们回顾那段保家卫国的峥嵘岁月,“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如何让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密码,穿越时空直抵人心?麻城的答案是:创新表达方式,融入群众生活。

“夏家山高又高,抗日健儿逞英雄……”在麻城烈士陵园,讲解员梅仙桃用一首高亢激昂的红色歌谣,将观众思绪带回当年军民齐心、同仇敌忾的峥嵘岁月。

在传承红色革命文化的路上,梅仙桃一家人的故事尤为动人。当年,她的父亲梅基癸走访麻城田间地头,搜集了大量濒临失传的红色革命歌谣并编纂成册。在他的影响下,女儿梅仙桃、外孙女袁晓英都成为红色讲解员,为五湖四海的游客讲述鄂东大地的革命故事。

如今,将革命歌谣融入历史讲解,已成为麻城红色旅游的一张特色名片。从红色歌谣传唱到老兵宣讲团走村入户,从青年宣讲团线上直播到“小小讲解员”生动讲述,大别山精神正通过多元化的宣讲方式融入百姓生活。

不久前,在有着“中国第一将军乡”之称的乘马岗镇,一群特殊的讲解员正式“上岗”:来自乘马岗中心小学的小学生们头戴耳麦、身佩小音箱,为游客讲述家乡的革命故事。“希望大家通过对这里的了解,深刻铭记革命先辈的奋斗。”激昂的童声中,一张张稚嫩但坚定的面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昔日游击地今为产茶区

文旅融合谱写乡村振兴时代篇章

夏秋之交,龟山镇磨子山村一早便已骄阳似火。行走在自家的茶垄间,村民王梅英大姐一边查看茶树长势,一边仔细采摘新长出的嫩芽。

一进磨子山,四十八道弯。战争年代,村子凭借易守难攻的地理优势,成为战士们游击抗日的重要后方。到了和平时期,曾经险要的地势带来交通闭塞、人多地少等诸多不便,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发展的步伐。

“磨子山以前是游击地,也是全镇最小最困难的高寒山村,村民过去只靠种田来维持基本生活。”作为土生土长的磨子山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礼河从小便在长辈们口口相传的革命故事中成长,当上村委会主任后,他便将一腔热血倾注到带领乡亲们致富上,一干就是三十年。

“我们村海拔、气候、土壤都适合发展茶叶种植,加上曾属于龟山茶厂辖区范围,所以我下决心把茶产业发展起来”,王礼河告诉记者,虽然一开始就看准了发展方向,但实际摸索起来依然困难重重,“一是交通不便,二是缺少技术指导。”

路,是山区发展的命脉。在王礼河带领下,磨子山村整合项目资金,将原先的泥泞土路改造成宽阔平坦的柏油“致富路”,7.8公里茶旅循环线如丝带缠绕山间,串联起层峦叠翠的生态茶园。“以前茶叶靠人背,现在货车直达地头,鲜叶早上采,中午就进车间。”村民眼中的变化,是山村发展最朴实的注脚。

随着道路的畅通,王礼河将工作重心转向补强产业技术上。2015年,通过争取上级各部门的扶持帮助,村子率先订购了湖北省农科院研发的鄂茶一号新品种,并投资新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茶叶加工厂,购买了现代化茶叶加工设备,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就在这一年,王梅英下定决心,将家里的土地全部改种茶叶。

“以前完全是靠天吃饭。”王梅英说,如今他们一家每年仅种茶一项收入便有数万元,更让她高兴的是,村子告别了曾经偏远贫困的形象,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村,“现在来村里游玩的人越来越多,我正准备把家里的房子改造成农家乐。”

从游击地到产茶区,如今的鄂东大地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正在上演。距离当年五大队驻扎练兵的芦柴坳村不远处,夫子河镇新修建的鱼面产业园已正式投入使用。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将红薯粉和新鲜鱼肉按标准比例混合,揉捏成面团并反复揉搓、压制。这些面团经过蒸制晾晒、切割封装等程序,最终销往全国各地。

“红薯曾是战士们打游击的口粮,如今已成为乡亲们致富的密码。”夫子河镇党委书记朱贤花告诉记者,为了推进鱼面产业升级,镇里以创建产业园为抓手,搭建起“企业+村集体+群众”三方利益共享机制。据统计,夫子河镇年产鱼面250万斤,鱼面产值近亿元,鱼面全产业链已吸引300多户群众参与,户均年收入可增加1.6万元。

采访结束时,回望大别山,漫山茶园涌动着新绿。这片曾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被奋斗的汗水重新浇灌。老区人民用八十余年的接力奔跑证明:革命精神从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消灭贫困的利刃、照亮振兴的火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昊 自湖北麻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