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解决了新形势下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的问题。如何理解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党的作风建设如何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党员、领导干部该如何践行“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新闻传播中心就此采访了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王均伟。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如何认识?
王均伟: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治国必先治党,党兴才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突出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强调:“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个自身过硬,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过硬,思想过硬,组织过硬,纪律过硬,也包括作风过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要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变质,强调的是要保持党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保持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不变色,强调的是要确保党的政治本色,也就是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变味,强调的是传承好发扬好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三个不变,合起来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党性是本,作风是形。党的性质宗旨是通过广大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以及学风、文风、会风等各方面的作风集中体现出来的。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党的七大指出,这三大优良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作风建设贯穿了党的奋斗历程,是党的自我革命精神的具体实践和体现,也是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与党始终保持这些优良作风密不可分。
但是也要看到,随着党的执政时间的发展、执政地位的巩固、执政条件的变化,作风建设遇到了新的问题。其直接表现,就是贪图安逸享受、不愿艰苦奋斗,想利用执政党的地位和威信谋求个人私利,高高在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遇到困难绕着走、碰到难题往上交、缺乏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讲,能不能解决好作风问题,是衡量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实践告诉我们,党风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经常抓、反复抓,一刻也不能放松。
记者:我们常说作风问题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深刻认识党的作风建设对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关键作用?
王均伟:“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我们党要不断巩固执政地位,就要始终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认清党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党风不正,会严重削弱党的公信力,危及党的执政基础。《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最坚实的执政基础。之所以坚实,是因为党在长期奋斗中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信赖、支持。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很牢固,但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也有可能出现“霸王别姬”这样的时刻。人民群众看我们党是不是代表着他们的利益,最直观的感受是看党的作风。抗战时期,著名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在重庆和延安看到的是国民党与共产党在作风方面的巨大差异,在重庆,高档酒楼林立,权贵生活奢靡,国民党高层在重庆当时最高档的酒店大华饭店宴请他,一道燕窝就价值一百多银元,让他痛心不已。到了延安,看到的是风俗质朴,生活简单,毛泽东在窑洞门口的露天小院宴请他,桌子上连块桌布都没有,就垫了两张报纸,吃的是白菜、萝卜、小米粥,唯一的荤菜是一只清炖鸡,还是毛泽东的邻居老大娘听说来了贵客,把自己养的一只老母鸡杀了送过来的。这样一比较,就看出了哪一个政党是为国为民,哪一个政党是为一己之私。他由此得出了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我们党就是这样建立了自己在人民群众、在社会各界人士心中的公信力的。这个公信力需要全党自觉地加以塑造、维护和提升。西方政治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塔西佗陷阱”,是指一个组织一旦失去公信力,无论你做什么事,说什么话,哪怕是做好事说真话,群众也不会信任,会持怀疑态度,甚至予以否定。失去公信力好比掉进了陷阱。如果不注重作风建设,听任不正之风侵蚀党的肌体,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就会失去公信力,党的执政基础就会被削弱、侵蚀。
党风不正,会严重削弱党的凝聚力,危及党的战斗力。我们党一直强调同心同德。同心,强调的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同德,强调的是共同的品德作风。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全党同心同德,党就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能够集中全党的智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反之,如果不能同心同德,不是以党的利益为重,私心膨胀,遇事先打个人或小团体的小算盘,就会导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破坏党的团结,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党风还直接影响到社会风气。党风端正,全社会的歪风邪气都不敢抬头。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也无法好起来。党失去了凝聚力,也就丧失了战斗力;社会失去了凝聚力,就会四分五裂,矛盾也会日益激化,民族复兴伟业就会成为泡影。
党风不正,会严重削弱党的免疫力,危及党的生命力。我们党是具有强大政治免疫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免疫力主要来自理想信念,而优良作风是维护这个免疫力的重要保障。党的作风好,能够建立一种内在防御机制,帮助党员干部增强抵御形形色色诱惑的定力。作风变味了,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会导致贪欲的病菌扩散蔓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好的作风是提高排毒杀菌政治免疫力的重要途径,要始终心怀敬畏,时刻涵养清正廉洁意识,平时多对照党章党规“照镜子”“正衣冠”“抖灰尘”,坚决抵制各种诱惑的腐蚀,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免疫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党员、领导干部该如何以优良作风助力提升“不想腐”的思想自觉?
王均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解决‘四风’问题延伸开去,努力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加强治本工作,使党员、干部不仅不敢沾染歪风邪气,而且不能、不想沾染歪风邪气,使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对全党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全面纯洁,就是要通过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就是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任何时候都要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就是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聚焦问题、知难而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和顽强的意志品质,直面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严字当头、刀刃向内,刹住了不少过去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祛除了一些多年难以祛除的顽瘴痼疾,解决了很多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政风社风焕然一新,党心军心民心高度凝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开辟了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新境界。同时也要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当前,全党正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我们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全面纯洁的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胡思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