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深度关注丨来之不易的丰收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3-12-02 08:45:51

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再加上夏粮夏油作物和早稻已丰收到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图为今年秋粮收获季,在辽宁省灯塔市禾谷茂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在晾晒收获的水稻。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当前,全国秋收冬种接近尾声,秋粮收购工作正有序展开。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再加上夏粮夏油作物和早稻已丰收到手,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重重关口之下粮食再获丰收,我们有何“密码”?牢牢端稳中国饭碗,我们有何底气?记者采访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

今年粮食丰收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

记者:今年,黄淮罕见“烂场雨”、华北东北局地严重洪涝、西北局部干旱等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今年粮食丰收是如何实现的,克服了哪些困难?

张红宇:今年粮食丰收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国家重农抓粮,主要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及时抢收。通过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组织农机、抢抓农时,加强机械化跨区域收获,第一时间把该收起来的粮食都收起来,把该种下去的种子都种下去。

二是政策措施。我们在金融、保险、价格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特别是农业保险对农民减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央财政安排37亿元农业防灾救灾资金,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还专门安排了24亿元用于对玉米、大豆等主要秋粮作物喷施叶面肥、调节剂、抗逆剂、杀虫杀菌剂等,增强作物抗逆性减损失,促进壮苗稳长提单产。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行政措施。农业农村部门有效调度,交通、公安等部门协同配合,每一个环节都有一系列积极举措。我们克服了秋旱、秋涝、台风的影响,在最短的时间内减损,让农民有增产粮食的生产积极性。

记者:今年秋粮面积连续第四年增加。据农情调度,预计今年秋粮面积13.1亿亩,比上年增加了700多万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落地见效,初步测算,300个重点县单产提升对粮食丰收的贡献率达到了73%。如何看待这两个“增”?

张红宇:面积是产量的基础,稳面积才能稳产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稳住”粮食面积并非易事,需要在盘活存量、综合利用“边际”土地、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等方面下功夫。

今年秋粮面积增加,奠定了增产的基础。一方面,通过经济作物改种粮食、间套复种提高复种指数、整改复耕、增水增地种粮等方式增加面积;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结构,增加了1300多万亩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相应减少了杂粮杂豆等低产作物的面积。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近年来各地加强撂荒地治理,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建立健全消除耕地撂荒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这也是播种面积稳定增长的关键。

要实现粮食产量增长,还须在单位面积产量上挖掘潜力。近年来,良种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已达45%,农机装备对粮食增产贡献率也显著提高,但仍有不小的单产提升空间。

今年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效果初显,是秋粮增产的关键,有效对冲了洪涝、干旱等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今年重点在200个玉米大县、100个大豆大县整建制推进单产提升行动,选育耐密品种,配套高性能播种机,精准水肥调控,同时中央财政拿出24亿元支持大面积实施秋粮“一喷多促”。这些重点县大豆密度每亩增加800到1000株、每亩可增产30到50斤,玉米密度增加500到800株,每亩增产150到300斤。

抓耕地保护、抓粮食生产积极性、抓责任制,我国粮食生产具备丰收基础

记者: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我国粮食连年丰产有何“密码”?

张红宇: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跨过1.3万亿斤门槛,之后虽有波动,但都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的水平。从2018年开始,每年粮食产量都保持增长,这归功于多方面的经验举措。

一是抓耕地保护。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通过维护耕地数量保产业总量,通过提升耕地质量保产量增长。18亿亩耕地作为红线,一寸都不可以浪费。以此为前提,我们抓高标准农田建设,抓盐碱地改造,抓耕地总量,抓单位产出,抓播种面积。

二是抓粮食生产积极性。我们不断加大补贴政策、价格政策、金融保险政策等的支持力度,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两个积极性”。最大限度提升粮食生产从业者的积极性,稳定和加强种粮农民补贴,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实现农民生产粮食和增加收入齐头并进,让农民种粮不吃亏、有钱挣、多得利;让主产区抓粮有积极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决不能让重农抓粮吃亏。

三是抓责任制。在粮食生产方面,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强化党政同责的要求。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对各地粮食播种面积、耕地数量保护、耕地质量提升,以及每块地上产出等,都有层层落实的要求,因此我国粮食生产才有了丰收的基础。

记者: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仍处于供需紧平衡,进口量也在增加。如何评价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中国饭碗端得牢吗?

张红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定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新时代牢牢端稳“中国饭碗”、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指明了战略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具备强大的粮食生产能力。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486.1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2023年我国夏粮早稻丰收,秋粮增产已成定局,全年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大米、小麦、玉米三大主粮的国内自给率一直维持在95%左右。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总量一直呈增长之势。蔬菜产量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水果产量超全球的三分之一。确保谷物特别是口粮充分供给,对解决中国人吃饱问题很重要。对此,我们有足够的保障。

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大国。按全部农产品进口数量观察,农产品进口对外依存度达30%以上。坚持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农产品产销平衡,对解决中国人吃好的问题也很重要。

另外,我国粮食产出增长能力趋缓,粮食总量产出增速放缓,粮食产出区域失调的矛盾也比较突出,这深刻表明粮食和资源性农产品总量供需紧平衡形势严峻,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事关重大,需要统筹兼顾

记者: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应如何统筹兼顾、有的放矢?

张红宇: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事关重大,需要统筹兼顾,处理好不同产业、不同行为主体以及不同制度安排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主要涉及六组关系:

处理好主产区、主销区与产销平衡区粮食生产的关系。粮食产出要“上不封顶,下要托底”,同时不断挖掘产销平衡区的生产能力,最大限度提升粮食自给率,促进产销平衡。

处理好粮食生产与其他农产品生产的关系。保粮食产出,也要兼顾其他农产品产出,要总量,也要效益。要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也要有大食物观,粮食为重,兼顾其他。

处理好土地规模经营和服务规模经营的关系。千家万户的小农户仍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要通过土地托管、半托管的形式提供社会化服务,形成服务规模经营;与此同时,培育多种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形成粮食生产土地规模和服务规模并存的格局,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和土地产出效率。

处理好农业产出与农民增收的关系。要促进农村劳动力分工分业,以粮食生产为基,多种产业竞相发展,增加农业从业者收入,为共同富裕夯实基础。

处理好粮食安全观与对外开放的关系。近年来,外部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我们要坚守“以我为主”的粮食安全观,与此同时坚持对外开放的方略毫不动摇,最大化开拓国际资源、国际市场,特别是加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确保多元化农产品的充分供给,保障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元化消费。

处理好行政措施与经济手段的关系。保障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粮食生产主体责任的行政措施要落实到位,促使地方抓粮促粮主动性明显增强,保质量、保产量、保面积扎实推进。从长期来看,综合运用好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增加种粮农民收入,保护地方增产粮食积极性,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有坚实基础。

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我们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

记者: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什么挑战?端牢中国饭碗,还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张红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物的消费水平也会随之增加。近几年,我国国民收入保持增长态势,居民恩格尔系数也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居民对食物消费的支出也在持续增加。因此,短期内我国对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成长性需求不会改变,这是挑战之一。

我国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的趋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在这一转变中,对食物的需求只增不减,考验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因此,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带来的转变性需求增长仍将持续,这是挑战之二。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保生存、保发展、保安全,首先离不开粮食安全。去年以来,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动荡,20多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出口禁令或出口限制措施,全球饥饿人口增加,一些欠发达国家粮食获取形势日益严峻。当前,受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仍将有较大不确定性。我们不仅要满足粮食的消费需求,还要满足储备需求,做到产得出、囤得住、供得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产业韧性足够强大,这是挑战之三。

基于三方面挑战,我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处于供需紧平衡的状态还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我们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所在,为此应做好五方面工作。

加强耕地保护。要守住耕地红线,也要充分挖掘现有耕地和非耕地资源的潜力,继续推广粮豆套种、稻油轮作等,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在维护生态友好的前提下,科学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现代设施农业。

发挥科技作用。用好种业振兴行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生物育种重大项目等抓手,在底盘技术、核心种源、关键农机装备等领域发力,不断挖掘农业科技增产潜力。

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最初我们向地要粮,后来向草原要粮、向水资源要粮,如今还向微生物要粮、要热量、要蛋白。

做好粮食从业者的文章。要在投入、价格、补贴、金融、保险等一系列政策规划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发展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化,提升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发展社会服务的适度规模化,在降低成本上挖掘潜力。

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过去一段时间,粮食节约行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未来仍有潜力可挖。从生产前的土地整理、播前的气候和季节把握、生产过程中的旱涝虫病防治,到粮食收获后的加工、运输、储备,每个环节都有节约减损的潜力。

粮食和农业产业安全事关重大,保总量保面积保耕地要党政同责。在这个问题上,不能仅从经济上考虑问题,而应从政治角度和社会角度上考虑,强化相关责任监督和责任担当。(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柴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