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2-12-19 08:35:38
图为工人在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列车调试车间工作。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12月15日至16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党的二十大后中央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深入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对于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真抓实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
防疫关乎生命,发展关乎生计,如何统筹是考验世界各国的一道难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走出了一条精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之道。
2020年,大疫突袭,党中央果断决策:关闭离汉离鄂通道,实施史无前例的严格管控。我们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2021年,德尔塔变异株带来的疫情一度波及20余个省份。我们迅速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处置30余起聚集性疫情。中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全球。3月,疫情波及我国多数省份。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受住了又一轮严峻的防控考验,国民经济总体延续恢复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持稳定。
近三年来,我国经受住全球多轮疫情流行的冲击,取得“三个赢得”的重要成果:赢得了新冠病毒变异株毒性持续下降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药物研发、医疗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的宝贵窗口期,赢得了全民广泛接种疫苗的宝贵窗口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二字,意味着要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间寻求最适合的平衡点,最大程度上释放经济社会活力。
随着二十条优化措施以及“新十条”的陆续出台,越来越多地方开启“拼经济”模式,释放出经济加快恢复的活力和干劲。最新数据显示,多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九成,多个省份影院营业率超过七成,全国超七成景区恢复营业;国家铁路货运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铁路客流呈明显回升态势;航班量加快回升,12月5日至12月11日周执行客运航班环比增长66%……
当前,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保障好群众的就医用药,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着力保健康、防重症。
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以质取胜,以量变的积累实现质变
经济发展是质和量的有机统一。质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结构、效益,量通常是指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质的提升为量的增长提供持续动力,量的增长为质的提升提供重要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从中长期看,经济没有“质”就不会有“量”,离开了“量”也谈不上“质”,量变积累形成质变。
辩证认识、科学统筹经济发展质和量的关系,是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重要经验。从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确保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到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再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关表述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对战略主动权的牢牢把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发展阶段、新的使命任务和新的发展环境对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必须着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持续增长。
实现“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是基础,也是保障。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绝非不要增长,而是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否则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都无从谈起。
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要求,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调动各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和有效性,使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步伐更稳更有力。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
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是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增强发展主动性的长久之策。向外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际需求可能进一步波动收缩,全球经济原有供需循环受到干扰甚至被阻断。向内看,近来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土地等传统优势弱化,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受到制约,亟待从供需两端发力,塑造新的竞争优势。
扩大内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次疫情,一些传统行业受到冲击,而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强大潜力,网络购物、生鲜电商、远程问诊等新兴服务业态快速扩张,一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产量逆势增长。除了需求拉动,背后是相关行业企业敏锐捕捉商机,迅速研发推出一系列新应用的结果。这启示我们,要善于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
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远景目标和重点任务,从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投资空间,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供给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必须因地制宜积极作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中,强化宏观政策对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统筹支持,推动形成扩大内需的强大合力。
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增强全局观,加强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既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那么就不存在单纯的经济问题,必然要把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统筹起来。具体到政策制定中,就是要运用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原理,既承认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又能动地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研究员江宇说。
“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更好统筹起来,才能保证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其他政策也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得以有效实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耀军说,当前,必须更好统筹经济政策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的就业政策、提升社会福利的社会保障政策、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养老政策等,实现经济政策实施效果的最大化。
“当前正在做的许多工作,都要求我们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江宇举例说,党的二十大部署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建立需要稳定的政治秩序、比较公平的社会基础、丰富的公共物品、对风险的保障机制等,这些基础越稳固,市场经济就越容易发挥积极作用。市场经济还需要一定水平的社会保障,以实现互助互济,减轻自然和市场风险对人们的伤害。这都需要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
又如,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在内的全面振兴。“这五大振兴,产业振兴固然是基础,但如果认为只要产业振兴了,文化、生态、组织等也就自然而然会振兴,那是不全面的。特别是,当前农村生产力的继续发展迫切要求进一步变更生产关系,这个生产关系就要靠组织振兴来调整。通过组织振兴解决农村碎片化的问题,把各种资源组织起来,这也要求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江宇说。
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可以从以下方面发力。”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分析,要提升供给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激活需求潜力,深化消费和投资领域体制改革,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强化改革动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完善公平竞争规则,为实现供给和需求高水平动态平衡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完善的配套能力,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同时,确保国内循环畅通还有明显短板和弱项,这势必要求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
“需要树立底线意识、强化极限思维,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确保在极端情况下我国经济建设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廖群说。
新发展格局,既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又强调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特别是要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以中国开放的提速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失速。”董煜说,要继续扩大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并充分发挥其改革开放高地作用,以深层次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健全与开放相适应的风险防范体系。
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当前与长远,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既要做好当前工作,又要为今后发展做好衔接。
求实效、谋长远,求的不仅是一时之效,更有意义的是求得长远之效。比如,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守护中华民族文化根脉。中华大地上,登得上城楼、望得见古塔、记得住乡愁的文化长卷徐徐展开。
马拉松不能跑成百米赛,不能以短期思维看待中长期目标任务。比如实现“双碳”目标。历史经验表明,新能源替代需要一定时间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均居世界首位,但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波动性和间歇性特点。在新能源尚无法完全弥补能源缺口的情况下,不宜过快退出传统能源领域。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就体现了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
“‘当前’是前提和基础,‘长远’是远景和蓝图。”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认为,“当前”要加快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各环节,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能,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和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展望“长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航向是明确的,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前瞻谋划、谋定而动,才能为“当前”厘清工作思路和增强信心,积极稳妥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努力抵御住各种可预知或不可预知的“惊涛骇浪”,凝神聚力、勇毅前行。
“只有科学辩证、更好统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推动各项经济工作协调有序高效开展。”郭丽岩说。(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韩亚栋 管筱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