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学习园地>
报告研学|树立大食物观 端稳中国饭碗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2-12-17 16:47:06

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牢牢把住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是中国一贯的坚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黄烯认为,“大食物观是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这不是大食物观的首次“亮相”。

早在1990年4月,习近平在福建宁德地区工作时就提出:“过去讲的粮食只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水稻、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

2015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了“大农业、大食物”。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把“树立大食物观”作为了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重要内容。

从粮食到食物,从粮食安全到食物安全,从食物观到大食物观,表述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也逐步从相对单一的谷物为主,向多元化的方向转变,反映为粮食直接消费量从增长至稳定再到下降,肉、鱼、蛋、奶、水果等食物消费量快速上升。

“可以看到,大食物观是动态、更是不断优化的。中国居民从过去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趋势变化,是大食物观的落脚点。”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黄烯看来,大食物观的这种动态转变强调粮食的根基作用,对食物的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粮食量足质高结构优,更要各种食物资源协同开发,构建可持续的食物系统。

首先是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这一先决条件。“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当前我国一系列耕地保护硬措施,都在不断夯实大国粮仓‘耕基’。接来下,要进一步管好耕地用途,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加速改造永久基本农田转向高标准农田。”黄烯说。

其次是要向科技要动力,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迎来“十八连丰”。然而,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全球粮食生产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上升,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风险持续增加。黄烯坚信,解决吃饭问题、确保粮食安全,根本出路在科技。“坚持‘藏粮于技’,把科技创新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引擎,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践行大食物观,还要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食物”要活力,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向“资源”要平衡,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陈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