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纪法规| 审查调查| 通报曝光 | 巡视巡察| 信息公开| 廉政教育| 媒体聚焦| 学习园地
所在位置:首页>媒体聚焦>
深度关注 | 最美教师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时间:2022-09-10 08:46:35

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教授张先庚,32年来始终秉承教育报国初心,勇担立德树人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扎根高原,将满腔热情和全部精力都奉献给了新时代卫生健康教育事业。图为张先庚带领志愿者团队走村入户开展健康服务。(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供图)

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康绍忠、李粉霞、孙正聿、杨士莪、周美琴、杨瑞清、杨明生、马丹、郭晓芳、张先庚、安文军、孙怡等12位教师光荣入选。

他们有的深耕思政领域、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有的勇攀科研高峰、取得显著成果,有的一辈子扎根基层、矢志奉献山区教育,有的创新思路方法、为学生倾注大爱深情……他们用行动展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良好精神风貌。

“大思政,活教材,要善用千万人民所谱写的时代篇章”

“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我的事业是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马克思是孙正聿最崇拜的人。从中学时代他就开始阅读《回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书籍,他希望自己能像马克思那样,“为全人类而工作”。

40载教书育人,孙正聿始终把培养“人”当作自己的“终身大事”。无论给本科生、研究生上课,还是讲座、报告,他都会针对不同受众认真准备。2020年暑期开学,学校为本科生新开设了一门课。上课前,孙正聿认真地请教带班老师,“这些本科生都上过什么课,学过什么内容,怎样讲才会有针对性”。

教书育人的前提是自己先做好学问。在孙正聿看来,做学问,就要“没日没夜”,就要“跟自己较劲”。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为了讲好“理论思维”这门课,孙正聿做足准备,一学期下来,瘦了10多斤。课讲完了,《学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这本书也写成了。

“很多时候,自己读明白了,想明白了,说明白了,但最后却写不明白”,著述和做学问就是极其艰难地跟自己较劲的过程。

十年磨剑,板凳坐冷。孙正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跟自己较着劲。他写的《哲学通论》经过十余次再版,已成为全国高校通识课教育的经典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科学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开播前,湖南省常德市市民彭三英和上小学的女儿守候在电视机旁。“没想到思政课能这么好看!”

课堂设在演播室,教案是声光电打造的“3D大片”,授课嘉宾曾有袁隆平、钟南山……这是湖南省“我是接班人”网络大课堂总班主任郭晓芳创新打造的高精尖思政大课,累计学习人次超过12亿。

郭晓芳犹记初创时的艰辛。2015年11月,郭晓芳所在的长沙市芙蓉区育英学校被确定为首批基础教育网络联校授课校,她主动报名,通过网络为偏远山村学生授课。首次“触网”后,郭晓芳萌发了让更多孩子通过网络爱上思政课的想法。

没有教材,没有课程体系,没有教辅材料,没有面对面谈心……作为完全创新的网络思政课,讲什么,谁来讲,一系列问题曾萦绕在郭晓芳心头。

讲什么——“大思政,活教材,要善用千万人民所谱写的时代篇章。”郭晓芳选择突破学科界限,每堂课围绕一个主题,融合思政、德育、心理、安全、法治、科技、文化等内容,设计多层次、多场景、多角度的全新课程。

谁来讲——“中小学生喜欢怎样的偶像?我们又该为他们树立怎样的偶像?”郭晓芳选择将名家请进课堂,让他们成为广大中小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杨孟飞等,相继走进网络大课堂,为千万名中小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我想带给学生的课堂,绝不局限于某一门特定的学科,而是将家事、国事、天下事融于其中。”郭晓芳说,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熏陶也自在其中。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而言,拥有一项专业技能很重要,但是让他们拥有一颗积极善良的心更重要。”作为一名艺术老师,湖北省武汉市旅游学校援藏教师马丹,立志要美化学生的形体,更要美化学生的心灵。

马丹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孩子们关爱他人、关爱社会。2006年,一条社会新闻引起她的关注,一位名叫“衡川”的孩子严重烧伤,在武汉治疗。马丹决定让全班同学利用实习的时间,义卖报纸为“小衡川”捐款。

当时有一些学生不理解:捐款就捐款,为什么非要我们去卖报纸呢?马丹对他们说:“一个不懂关心别人,不懂得回报社会的人,是没有任何魅力可言的。我要让你们拿自己流汗挣来的钱捐款,让你们懂得什么是关心别人,什么是真正意义的献爱心。”

那一次,孩子们参加了义卖活动,当他们捧着自己劳动挣来的钱来到医院,为全身都裹满了绷带的“小衡川”交住院费时,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医院出来后,孩子们围着马丹说:“老师,我们懂了,我们是幸福的,但是我们的幸福并不是自己的双手挣来的,今后,我们一定会自食其力。”

“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要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有一位“一站到底”的院士,只因他从不坐着给学生上课。他叫杨士莪,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创始人。

20世纪50年代,水声在国内属于空白学科,国家选派杨士莪到苏联科学院声学所进修。他发现那里有个奇怪的现象:声呐设计和舰船噪声两个研究室的门对外国人紧闭。这给杨士莪留下了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在国防技术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必须要自力更生,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而首当其冲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

回国后,杨士莪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创建了中国首个理工结合、覆盖全面的水声专业;作为中国首批博导,杨士莪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建立了首批国家重点学科、首个水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首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最先在国内开展水声定位系统研制,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定位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命不止,壮心不已”,虽已年过九旬,杨士莪仍坚持战斗在水声科研的第一线。

荒漠盐碱地、流动沙丘、枯死的林木,民勤县东渠乡大号三社130多人的村子,村民因无水可用而被迫离乡,只剩残垣破壁……1985年,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第一次来到甘肃石羊河流域考察,眼前的景象让他痛心不已。

康绍忠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这里做点事情,“确保民勤不成为‘第二个罗布泊’”。康绍忠从零起步,在这片土地上开始建立实验站,带领团队开展大量野外定位科学观测研究。为了获取准确可靠的试验资料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时常冒着高温、顶着烈日观测,汗水湿透了衣服,蚊虫不停叮咬,也无暇顾及。渴了,喝几口白开水;饿了,啃几口自带的干粮。

37年来,康绍忠扎根西北,创建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发起成立中国农业水问题研究中心,领导建成我国第一个农业水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如今,康绍忠的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年节水量可达10多亿立方米。

2010年,民勤县青土湖终于再现了“碧波荡漾、野鸭成群、水草丰美”的景象。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院长、教授张先庚,将教学科研一线视作自己的“主战场”。1996年,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高护专业第一位专任教师,她迎难而上,构建起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完整教育体系。她带领四川护理职业学院,仅用3年时间就实现从中职到高职的转型升级,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卫生健康人才。

“只为让乡村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杨瑞清,永远记得1981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即将从师范学校毕业的他敲开了校长室的门,递上一份决心书:到艰苦、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

杨瑞清带着满腔热情来到了江苏省江浦县(现南京市浦口区)一所村办小学——五里小学。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当地人曾编过一句顺口溜:“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第一次走进教室的杨瑞清接手了二年级的一个班级,38名学生中有20名留级生。同是农村出身的杨瑞清理解这些孩子的不易:不是笨,而是学习条件差——平时在家拔草种瓜,家里没活了才能到校上课。他下定决心,“就算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开学第一天,一个女孩就没有来报到。当天下午他上门找家长,得到的只是一句冰冷的回答:“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家里需要她放鹅。”杨瑞清不愿放弃,每天放学后都赶到女孩家,一边陪她放鹅,一边教她功课……一个月以后,家长被杨瑞清打动了,说:“这样的老师,我们服!”

杨瑞清就这样在乡村小学扎下根来,这一扎根就是41年。开设行知实验班、创建行知基地、制定小学不留级制度……一系列教改举措,“只为让乡村孩子能接受好的教育。”

在安徽省霍邱县,提到杨明生,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霍邱一中校长、教师杨明生自大学毕业回到霍邱任教,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个原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革命老区。因长期劳累,他患上甲状腺恶性肿瘤、严重眼疾等多种疾病。但他的考勤簿上却鲜有因私请假的记录。每天,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回家。因眼疾影响,经常在黑暗中扛着自行车,数着楼梯台阶上下楼。

杨明生留守家乡教育38年。面对一些教育机构和学校的高薪邀请,他数次拒绝,“我必须坚守在家乡,为家乡教育尽一份力。”

30年辗转4个乡村学校,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学校教师安文军,始终没有离开他热爱的牧区,每到一处,他都脚踏实地,用自己的青春和爱心,呵护着孩子们的心灵,为牧区教育事业倾情奉献。

“我就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就会坚守在哪里。”

“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

“如果你不小心与清华北大擦肩而过,那么不要迷茫和失望,这里将是你梦想起航的地方。”山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粉霞经常用这段话来激励刚刚入学的新生,帮助他们重拾信心。

2000年8月,李粉霞走进了当时还是中专的山西省机械工业学校,成为了这里的一名教师。当时来到学校上学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分数要求,好几个家长直言不讳自己的孩子无可救药。面对一群不懂事的“熊孩子”,她暗下决心,绝不让一个孩子离群,要让他们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

李粉霞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了学生。早上跑操,走在班级队伍最前面的是她;晚上自习,坐在教室最后面的是她,她细心地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了解关心他们的日常点滴。

学生刘斌连续几天装病不上课,李粉霞没有直接戳破他的谎言,而是为他做了病号饭,送到宿舍。刘斌泪流满面,自此再也没有旷过课,如今已成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的一名业务骨干。

在李粉霞办公桌抽屉里有一个“谈心本”,是师生之间吐露真情的地方。12年里,李粉霞送走了一届届的学生,她也会时常翻开“谈心本”,回忆学生们蜕变的历程。

“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上海市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周美琴笑着说起往事。

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周美琴加入了聋哑辅读学校。一名患自闭症并伴有精神障碍的学生,时不时怪叫、四处藏匿、趁人不注意逃出校门……周美琴时刻关注着他、陪伴着他,实行一对一帮教。为了拉近距离,周美琴让孩子坐在自己腿上给他讲故事,可冷不防孩子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她脸上。

生平第一次被人打耳光,年轻的周美琴顿时眼眶模糊。但一想到这是学生的非常态反应,她强忍痛和泪,压下委屈继续与孩子沟通。此后,周美琴对这个孩子的关心更多,不仅变换方法与他交流,还时常用他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帮助他成长。渐渐地,孩子与她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乐于听她的话,有了可喜的进步。

选择了“守护”特殊儿童的使命,周美琴一做就是35年。在倾心呵护下,学校组建了聋人舞蹈队、特奥运动队,把学生带上了国际舞台;学校培养的聋生,考上了天津理工大学、南京金陵科技学院等;更多智力障碍孩子学会了自食其力,让家长看到了希望。

“挫折时,我感受着无尽的关爱。逆境中,无数双手将我扶持……”学校一名残疾学生毕业时写下这样的诗。周美琴说:“孩子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就。”

今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80后”孙怡最年轻,教龄却也超过20年。2000年毕业后,她毅然选择回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身学前教育。

在幼儿园设计“中国风”“中国情”“中国梦”楼层主题;开展“读国语经典,颂国学歌谣”比赛,提升少数民族孩子普通话听说能力;在冬至、端午等传统节日,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包饺子、吃粽子……孙怡用爱浇灌着边疆孩子们成长,也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吴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