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杂志发布时间:2021-05-17 09:48:15
“九山半水半分田,石头缝里难挣钱。”地处太行山深处的河北省阜平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深度贫困县。2014年初,全县209个行政村中有164个贫困村,贫困人口10.81万人,贫困发生率54.37%。短短六年后,2020年2月,河北省政府宣布阜平县脱贫摘帽。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26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829元,居民储蓄存款由2012年的4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22亿元。如今,山村的房子新了、道路宽了、山更绿了、人气旺了,老百姓腰包鼓了、精气神昂扬了……阜平人世代希冀的兴旺昌盛,从梦想照进了现实。
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镇区(右)和顾家台村(左)俯瞰。
“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2012年1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阜平时的一席话,让老区群众无比温暖。总书记对阜平的历史沿革、基本县情、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熟稔于心,对革命老区的历史娓娓道来。
阜平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聂荣臻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了11年。1948年4月,毛主席率领中央机关从陕北来到阜平的城南庄,在这里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调整南线战略,为三大战役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时期,阜平人口不足9万,却养活了9万多人的部队和工作人员,当地2万多人参军参战,5000余人光荣牺牲。“阜平和阜平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有力的话语直抵人心。
讲历史、谈初心,问贫苦、聊家常。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同大家回忆起聂荣臻元帅与阜平的特殊深厚感情。1982年,聂帅听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要去阜平拍摄电影《柯棣华》,就请她代向老区人民问好。田华拍完电影临走时,老乡托她给聂帅带几个柳叶饼子和菜团子。她回京见到聂帅后说,“老帅啊,老区的人民还是那么好,可是,老区的人民还是那么穷。都现在了,他们依然在吃这些。”聂荣臻元帅接过这几个柳叶饼子和菜团子久久凝视,满含热泪地说:“我对不起阜平人民,阜平不富,死不瞑目。”后来,聂帅多次嘱托,老百姓保护了我们、养育了我们,我们打下了天下,是为老百姓打下的天下,阜平的乡亲们现在生活还没有明显改善,我于心不忍,一定要把老区的事情办好。
“聂帅的那句话感人至深,我一直铭记在心。”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这段往事时既饱含深情,又无比坚定。铭记的是前辈嘱托,牵挂的是群众贫苦,彰显的是人民情怀。困难群众,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在阜平,天寒地冻,一盆炭火,总书记与村民们在炕上盘腿而坐,探讨着如何“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国之大计。窗外是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屋里涌动着人民领袖与群众心手相连的滚滚暖流。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的生活存在困难,我感到揪心。他们生活每好一点,我都感到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袒露心迹。党中央号令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调研了20多个贫困村,访贫问苦的每个细节都深深融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使命情怀。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我相信,有革命老区群众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有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一股劲,在上级党组织和社会各方面帮助和支持下,革命老区一定能够完成脱贫致富的历史任务,让革命前辈含笑九泉,让他们的革命理想得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为阜平发展鼓劲打气的一番话,化作当地干部群众甩掉贫困帽、阔步奔小康的强大动力。
革命老区人民从来不缺信心和精神,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对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的信心始终坚定不移。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遇到前所未有的灾荒,聂荣臻司令员在阜平专门签发《树叶训令》,禁止部队采摘村庄附近树叶与民争“食”。“1942年春天,青黄不接,群众和部队都发生了粮荒,入春后,老百姓就把树叶当成了主要粮食。我们部队有的伙食单位,请示能不能采集树叶,我曾要求军区政治部为此发了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都不能在村庄附近采摘杨树叶、榆树叶,要把它留给群众吃。宁可饿着肚子,也不与民争食”。阜平的群众听说后,找到聂荣臻司令员,一定要他收回训令,还把采摘的树叶送到部队。老乡们拉着聂荣臻的手说:“聂司令,你也太难为战士们了。鬼子打死咱八路军战士,用刺刀挑开肚子,肠子里都是糠糠菜菜……抗战以前,山上树、地里的草都是地主老财的,俺这些穷苦人连树皮野菜都吃不上。八路军来了实行减租减息,咱才能上山捋树叶到地里挖野菜。现在是饿肚子,但我们坚信共产党、八路军一定能带领大家渡过难关,一起过上吃饱饭的日子。 ”
如今,在骆驼湾村的公路边,“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大幅标语特别醒目。村民们自豪地说,这句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时讲给他们听的,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现在真的实现了。当地的干部说,抓老区的脱贫攻坚,首要的是立志鼓劲,激发起革命战争年代那样的战斗激情。党员干部反复动员,与群众促膝长谈、教育引导,还设立脱贫志气榜、光荣榜,大张旗鼓表彰致富带头人,帮助村民鼓起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勇气。
“脱贫必须摆脱思想意识上的贫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阜平脱贫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山深处的一些老百姓,一开始对于脱贫攻坚的理解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老观念上。村里要脱贫,土地必须流转起来。而当村委会一提出 “流转荒山”,村民立时炸了锅。“自从分产到户,这山就是我们的,现在要收回去,门儿都没有!”“山上有我家的老坟,你说迁坟就迁坟呀?”“一毛不拔的荒山,多少年来一个钢镚儿也没长出来,他们开发还能生出金子来啊?”这些问题当地的党员干部虽然都已经想到,只是这样一吵,想说也说不清了,会议不得不散。但很快,明白纸就发到了村民手上,深入、细致、耐心的群众工作随即展开。半年多时间,县里镇里的领导、驻村干部三番五次与群众讲解政策、沟通情况、解疑释惑,逐渐打开了他们的心结。村里干部率先在荒山流转协议上签了字。“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在碰撞中被拉直。再召开大会签协议时,村民们脸上洋溢着笑容,荒山土地很快全部流转到村委会,交由公司整治打理。大伙不但能拿土地流转金和分红,还可以在公司上班挣钱。
几年来,阜平各级党组织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首先从思想引导上下足功夫,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鼓足“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的干劲,增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韧性,让群众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甩掉贫困帽子的群众说,“现在政策好,只要我们不等待、不观望,发扬‘让我来’的精神,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与基层干部促膝长谈的话语,至今还回荡在当地党员干部耳畔,该先抓什么,怎么抓,讲得清楚明白、一目了然。“做好基层工作,关键是要做到情况明,情况搞清楚了,才能把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大家心里要有一本账,要做明白人。要思考我们这个地方穷在哪里?为什么穷?有哪些优势?哪些自力更生可以完成?哪些需要依靠上面帮助和支持才能完成?要搞好规划,扬长避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顾家台村的顾锦成,精明干练,在外闯荡多年,2015年返乡后作为致富带头人,专门成立养殖合作社带领本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今年2月,34岁的他当选顾家台村党支部书记。顾锦成说,按照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方向,村党支部在省市县的帮助指导下,琢磨明白发展路子后重点抓了这么几件大事:一是地里种什么?在专家建议下,采用了“食用菌+高山苹果”的农业发展模式,山上栽果树,溪谷种香菇,搞高效农业,这几年成效突出。2018年以来,顾家台香菇大棚的棚年均收益超过3万元,在全县同类凉棚中名列前茅。二是手工业干什么?结合临近白沟的区域优势,重点抓箱包生产,解决了80多名村民就业问题。现在开发了高中低端多个系列产品,还办起了网上电商,生意越做越红火。三是旅游搞什么?用好自己的“脱贫文化”资源,跟其他旅游区搞差异化竞争。顾锦成自豪地说,顾家台不光有山有水有乡愁,还有脱贫文化和高品质的服务,不光要客人留下来,还要经常来、住得久,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今的顾家台村,人均年收入17390元,全村152户,有83辆汽车,美丽乡村建设78户人家,北方特色民居群初见规模。谈起今后打算,顾锦成信心满满,继续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发挥年轻人敢闯敢干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下一个目标是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再当先锋!
在顾家台和骆驼湾村采访时,老区的干部群众有一个共识:过去党领导人民干革命、建边区、打日本鬼子,为的是让老百姓翻身得解放、当家做主人;现在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派干部、给资金、帮项目,承诺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为的是老百姓生活更幸福、活得更体面。
青山不老,换了人间。阜平的巨变,是中国反贫困斗争伟大成就的一个缩影。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用行动兑现了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过去、现在、未来,皆如是。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加油、努力,一起再长征!(记者 张由涛)